當國貨美妝品牌還在中端市場鏖戰時,靠一支山茶花精華油躋身高端賽道的林清軒,叩響港股大門。
一、單品類撐起高端化:精華油貢獻四成收入,毛利率逼近奢侈品牌
2003年成立的林清軒,早期以百元平價護膚品起家,2014年憑借“山茶花精華油”實現品牌轉型。這款從客家村落山茶籽油傳統中溯源的單品,歷經五代升級,價格從377元漲至749元/30ml,2024年為品牌貢獻近四成收入,毛利率高達85.3%。
據灼識咨詢數據,2024年中國高端護膚品市場前15大品牌占比66.1%,林清軒以1.4%的份額位列第13,成為唯一上榜的國貨品牌。
招股書顯示,林清軒2022年、2023年、2024年營收分別為6.91億元、8.05億元、12.1億元;毛利分別為5.39億元、6.54億元、9.98億元。
高定價帶來毛利率飆升:2022-2024年,林清軒毛利率從78%躍升至82.5%,核心產品精華液毛利率更達88%,超越珀萊雅、貝泰妮等同行,直逼海藍之謎等奢侈品牌。
其“以油養膚”概念踩中市場風口,2024年淘系該品類規模突破50億元,抖音渠道面部精華油銷售額同比增長87.43%,為品牌增長提供土壤。
二、營銷驅動的增長悖論:三年砸7.6億營銷,研發占比不足3%
支撐高端化的代價是巨額營銷投入。2022-2024年,林清軒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為5.09億、4.86億、6.88億元,其中2024年營銷及推廣費用3.65億元,占營收30%,三年累計投入約7.6億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研發費用分別為2112萬、1974.5萬、3040.4萬元,占營收比重始終低于3%,2024年營銷費用更是研發的12倍。
創始人孫來春親自下場打造“網紅”人設:直播間喝下化妝水證明成分天然、公開炮轟國際大牌,配合“千年皇室御用”“宋美齡保養秘方”等爭議性宣傳,快速打開品牌聲量。
但這種“流量至上”的策略也埋下隱患——2017年至今,林清軒因“抗老”“修復”等未認證功效宣傳、成分虛假宣稱等問題多次被罰,僅2025年3月就因“山茶花抗老修護專家”廣告被罰款2.12萬元,涉事子公司多已注銷。
三、線下擴張遇阻:506家門店收入占比下滑,加盟模式成效甚微
盡管門店數量從2022年的366家增至2024年的506家,居國貨高端品牌之首,但線下收入占比卻從54.7%降至40.8%。直營模式貢獻超九成線下營收,單店年創收120.3萬元。
而2023年開放的加盟模式卻陷入困境:加盟店從35家縮減至32家,單店年收入僅31.9萬元,遠低于直營水平。此前宣稱“3年開1500家店”的擴張計劃,在加盟商毛利保證與實際盈利落差中遇挫。
消費者端的口碑亦現分裂:黑貓投訴平臺上,超百條投訴指向“使用后過敏”“價格驟降”“退款難”等問題。有用戶反饋,山茶花眼油購入一月內降價50%,部分產品宣稱的“修復”功效與實際體驗不符,折射出品牌在高端化過程中“期待值管理”的缺失。
站在資本市場門檻前,林清軒的核心矛盾逐漸清晰:一方面,高毛利率與32.5%的年復合增長率展現稀缺性,在港股美妝板塊中頗具想象空間;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山茶花精華油單一品類(2024年占比近四成),一旦成分熱度退潮或競品涌入,增長可持續性存疑。
更關鍵的是,當監管對“抗衰”“修復”等功效宣稱趨嚴,依賴營銷驅動的模式能否轉向技術驅動?“中國高端護膚”的標簽背后,需要的不僅是價格錨定國際大牌,更需研發實力與合規經營的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