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4)》。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8.79萬億元,同比增長3.5%,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9.7%。在政策推動和法治保障下,消費活力持續釋放,但直播帶貨亂象、未成年人非理性充值、職業閉店人逃債等新型侵權問題凸顯,亟待加強治理。
核心成果:以舊換新激發萬億市場活力
- 政策成效顯著:全國投入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汽車、家電等領域銷售額超1.3萬億元。其中汽車以舊換新680萬輛(新能源占比超60%),家電換新6200萬臺,電動自行車換新138萬輛。
- 法治里程碑:《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正式實施,首次構建“一法一條例”框架體系,強化經營者責任與消費者維權保障。
- 安全底線加固:全國市場監管部門查處民生領域違法案件31.46萬件,召回缺陷汽車1088.9萬輛、消費品428.5萬件;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達99.2%。
新型侵權挑戰:直播亂象、AI風險、逃債套路
1.直播帶貨亂象
- 虛假宣傳泛濫:部分主播偽造“工廠實景”、虛標產品成分(如“東北雨姐”銷售假紅薯粉條),部分直播間銷售假冒“999足金”。
- 價格欺詐:利用“地板價”話術誘導下單,實際價格未低于市場水平。
2.人工智能新風險
- 數據泄露:兒童智能手表違規獲取位置、麥克風權限,部分產品傳播不良內容(如否認南京大屠殺)。
- “AI換臉”侵權:未經授權篡改他人視頻肖像,侵害個人信息權益。
3.職業閉店人幫兇
- 協助商家變更法人逃避債務,閉店前促銷圈錢,消費者勝訴后仍難追償。北京通報全國首例“職業閉店人”刑案,揭穿虛假登記鏈條。
民生痛點:醫美陷阱、老年欺詐、未成年沉迷
- 醫美行業失序:機構資質不全、使用假劣針劑,“美容變毀容”事件頻發。
- 老年群體受害:網絡“偽科普”視頻冒充醫生推銷保健品,延誤治療時機。
- 未成年人沉迷:21%未成年游戲用戶租借成人賬號繞過防沉迷系統;兒童智能手表誘導充值游戲、解鎖功能,部分家長未開通免密支付仍被扣費。
2025年部署四大行動 構建全鏈條保護體系
針對未來消費維權工作,報告提出四大重點任務:一是完善法律制度,加快《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修訂,建立數字消費、綠色消費領域標準體系;二是強化新型消費監管,聚焦直播帶貨、AI營銷等場景,建立平臺責任清單;三是提升“一老一小”保護力度,開展老年消費教育進社區、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專項行動;四是優化消費糾紛解決機制,推廣“全國消協智慧 315”平臺,提升在線調解覆蓋率。
報告指出,2024年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扎實進展,不僅為消費市場注入信心,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2025年,隨著法治體系的完善與社會共治的深化,中國消費環境將更加安全、公平、便捷,助力“十四五”規劃目標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