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超財經》原創作品
今天,《人民日報》重磅發文《盲卡盲盒哪能“無拘無束”》,揭示了盲卡盲盒產業的亂象,并首次明確釋放監管加強信號。
這篇2500多字的評論文章,意味著盲盒經濟將從“自由飛翔”轉向“強監管”狀態。市場迅速作出反應,行業龍頭泡泡瑪特當天股價下跌3.62%,過去6個交易日內已從高點283.4港元/股跌至239.6港元,跌幅達15.45%,市值蒸發近400億港元。
01 “不能任由盲卡盲盒無拘無束”
人民日報指出,盲卡盲盒存在以下四類核心亂象:
商業陷阱:以“未知驚喜”為誘餌,吸引未成年人沖動消費,從“零花錢”走向“豪擲千金”;
概率誘導消費:借用“斯金納箱效應”操控心理,通過隨機返獎激發成癮性購買行為;
虛假稀缺+炒作:用隱藏款、抽簽制度制造“社交硬通貨”,青少年將其作為身份象征,在二級市場被炒至高價;
監管空白:雖有《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但執行難度高,年齡驗證、額度限制等機制落實不到位。
為此,人民日報建議:
完善立法:加強未成年人保護,設定消費額度與年齡限制;
技術監管:推進線上實名認證、人臉識別與家長確認機制;
信息透明:公布抽取概率,杜絕虛假宣傳,建立可退機制;
聯合執法:加強多部門協同打擊誘導與炒作行為。
作為全國最權威的輿論平臺,《人民日報》的發聲本質上是一種政策預演。一句“不能任由盲盒無拘無束”,其實是在宣告:“盲盒經濟,不再野蠻生長”。
02 泡泡瑪特的成功依賴非理性消費
盲盒經濟的代表是誰?毫無疑問,是泡泡瑪特。
自2020年底以“港股新消費第一股”身份登陸港交所,五年內股價曾一度暴漲超12倍,市值突破3000億港元。憑借控股比例和資產溢價,其創始人王寧一度登頂《福布斯中國富豪榜》,身家突破203億美元,成為“河南首富”。
但泡泡瑪特的成功模式,卻與人民日報所批評的亂象幾乎完全重合:
隱藏款炒作:LABUBU等IP通過抽簽與限量制造“稀缺景觀”,不斷刺激搶購;
概率機制模糊:包裝未明示概率,營銷密集,情緒操控痕跡明顯;
青少年主力軍:雖然定位全年齡段,但實際核心用戶為未成年人,缺乏有效保護機制;
擦邊合規:雖形式上遵守法規,實質卻依賴概率性復購驅動營收。
這些精心設計的“商業陷阱”,正在線上和線下的消費場景中不斷蔓延,利用未成年人心理發育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較弱的特點,誘導他們進行非理性消費。
按照人民日報采訪的西南大學國家治理學院副院長張永紅的分析解釋則中,“它利用心理學中的‘斯金納箱’原理,通過隨機獎勵制造期待感。比如抽卡時‘下一次可能中獎’的錯覺,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孩子不斷重復購買行為。”
03 “神話”破滅前的精準逃頂
就在LABUBU被炒到天價、泡泡瑪特熱度頂峰之時,一場安靜而徹底的“清倉行動”悄然展開:
王寧累計減持,套現超15億港元;
早期投資機構蜂巧資本全身而退,套現超23億港元;
高管團隊同步減持,散戶高位接盤。
減持時點精準踩在熱度頂峰與政策臨界點之間——LABUBU最熱,《人民日報》未發文,監管未明確。
如果你真的認為這是巧合,那我無話可說,但是如果不是巧合,那就說明創始人和投資人比誰都清楚這個行業熱得不正常、賺得不健康。他們早早察覺了風險:當概率成為產品核心、未成年人變成利潤主力、監管風聲逼近時,當大家還在熱搜上為得到了一個隱藏款歡呼時,他們已經在清算表上寫好‘退出’兩個字。
特別是在《人民日報》出手之后,盲盒經濟的大清洗可能將正式開始。而靠著非理性熱度、盲盒機制拉高估值的虛假繁榮,一旦政策加碼、社會情緒轉向,這種人工打造的神話極易破裂。
實際上,對于普通消費者和投資者來說,面對著這種不合理不合規的消費應該怎么保護自己的權利呢?不愧是《人民日報》,真的是手把手教你維權:
“當自身合法權益受損時,應及時與商家協商;如協商不成,及時向消委會投訴,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