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這個分水嶺在不同領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意義,在互聯網行業,35歲往往意味著高薪資、高壓力與高風險,35歲的高失業率正是來源于互聯網行業對年輕求職者的青睞。
而在體制內,35歲卻恰恰是積累了一定基層經驗、開始具備晉升潛力的年齡,只不過這也僅僅限于已經進入體制內的員工,可如果你是準備邁向體制內的“備考者”,35歲則是一個足夠尷尬的年齡,足以讓多數崗位將你拒之門外。
這也是很多80后就業者所面臨的難題——一方面是被私企嫌“老”且“貴”,一邊又被體制嫌“老”且“缺乏經驗”,多少80后就業者夾在中間進退兩難,卻始終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歸屬。
當80后終于等到“能報名”的公務員后,卻心情復雜
公務員考試年齡限制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當時設定35歲上限的初衷是選拔培養年輕干部,認為超過這一年齡還未進入體制的人才可能不適合培養。這一三十年前制定的標準被原封不動地沿用至今,與當下社會現實已經產生了明顯脫節,三十年來,社會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5年,大學畢業生剛剛開始接觸諾基亞手機,互聯網行業方興未艾,年輕人充滿干勁與希望,考公務員往往被視為保守無趣的選擇。彼時,試用期工資1200元的公務員崗位對剛畢業的大學生吸引力有限。
而到了2023年,經歷多輪裁員后,曾經的"白領"逐漸變成"靈活就業人員",穩定就業成為奢望,當這些人想要進入體制尋求職業安全感時,卻發現大多數崗位都標注著"限35歲以下"的警示牌。
可沒想到,體制內對80后35歲時關上了門,卻在45歲時開起了窗。2025年6月,多個省份公布的公務員招考政策顯示,部分崗位的年齡上限已放寬至40歲甚至45歲,這讓不少80后看到了希望。
可仔細一看招考細則后,卻心情復雜,這些放寬年齡限制的崗位要么要求博士學歷,要么限定退役軍人,要么位于邊遠地區如西藏、新疆,普通本科學歷的中年人依然很難找到滿意的崗位。
可即便如此,2025年國考中35歲以上可報崗位僅占總數的3.7%,其中近八成集中在西部邊遠地區或定向選調崗位,窗戶是開了,但也只開了一小條縫隙,進還是不進?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抓住機遇的關鍵是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有人選擇抱怨,就有人選擇抓住機會,有網友表示:邊遠地區又如何?對于80后來說,我們這一代人,前半生聽到的是“機遇遍地”,后半生聽到的是“遍地機關”。
相比之前被徹底拒之門外,如今好不容易有了窗,哪怕是條縫,也沒有不抓住機會的道理。而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無論是80后還是其他年齡段的工作者,都逐漸在行業競爭的沉浮中明白了一個道理——沒有永遠的避風港,只有維持終生學習的能力,才是在機會到來時能抓住他的關鍵所在。
無論是體制內還是互聯網大廠,職場不該有“最好的年齡”,只該有“最適合的人才”,無論是公務員招錄還是企業招聘,年齡都不應成為衡量人才價值的關鍵指標。
對于體制內部分崗位招聘開放35歲年齡限制,筆者倒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正所謂“不破不立”,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就業環境能夠更加包容多元,讓每個人都能找到發揮才能的舞臺,無論他們35歲、45歲還是55歲。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