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7日一場聚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農業科技交流在尋甸縣金源鄉舉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王奉斌率專家團隊(成員包括水稻學科團隊首席袁杰博士/研究員、副首席文孝榮正高級農藝師、張燕紅博士/研究員、袁泉博士/副研究員、齊玉紅博士/副研究員),與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所研究員奎麗梅、涂建等一行,專程到訪云南山水金源生物種苗有限公司,就“稻蝦綜合種養”這一保障糧食安全與促進農民增收并舉的特色模式進行深度交流與實地指導。昆明市尋甸縣金源鄉黨委書記胡吉坤、黨委副書記張山勤、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李毅成代表鄉黨委政府熱情接待了遠道而來的專家團隊。
圖1 稻蝦綜合種養技術交流會
技術交流會上,金源鄉黨委書記胡吉坤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辭。他首先對專家團隊的蒞臨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并著重強調了科技創新對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推動鄉村振興的核心作用。胡書記表示,金源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在不改變土地基本用途(耕地性質)的前提下,發展稻蝦綜合種養這一“穩糧、促漁、增收、生態”的多贏產業。他熱切期盼專家團隊能為金源鄉的稻蝦產業精準把脈,提供前沿科技支撐,助力其提質增效,讓科技紅利真正惠及農民,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圖2 金源鄉黨委書記胡吉坤
交流環節思想碰撞,亮點紛呈。新疆農科院王奉斌研究員結合新疆經驗,深刻闡述了稻蝦綜合種養在保障主糧生產、提升農田綜合效益、實現農民多元增收方面的巨大潛力和戰略價值,強調了深化滇新農業科技合作對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大局的重要意義。
圖3 新疆農科院王奉斌研究員
云南山水金源生物種苗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艷重點介紹了其創新模式“高田埂+高稈稻+藍龍蝦”的突破性實踐:該模式通過優化田間結構(如省略傳統環溝),在嚴格保持耕地性質、穩定水稻種植面積和產量的同時,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單位土地產出效益,生動實踐了“一田雙收(糧+漁)、一水多用、一季多效”的生態高效理念。
圖4 云南山水金源生物種苗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永艷
云南省農科院奎麗梅研究員則精準聚焦金源鄉得天獨厚的優質自然資源條件(尤其是優質水源),為本地化優質水稻種植提供了針對性技術優化方案,涂建研究員參與深入討論。新疆團隊的袁杰、文孝榮、張燕紅、袁泉、齊玉紅等專家也從各自領域分享了見解。
圖5 云南省農科院奎麗梅研究員
理論研討后,專家團隊深入云南山水金源生物種苗有限公司的稻蝦共生示范基地進行實地考察。田壟上高稈稻苗茁壯成長,水草深處可見澳洲藍龍(澳洲淡水龍蝦)隱現,構成了一幅“稻護蝦、蝦肥稻”的和諧生態畫卷。專家們細致察看了基地的規模布局和管理流程,與技術人員就高稈稻抗倒伏、龍蝦棲息環境(如水草管理)優化、水質調控等關鍵技術進行深入探討,并對簡化的“無環溝”模式提出了多項精細化操作建議。
圖6 稻蝦綜合種養技術交流會
云南山水金源生物種苗有限公司探索的稻蝦共生新路徑,已成為金源鄉踐行“大食物觀”、協調推進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典范。此次新疆與云南兩地頂尖農科力量的匯聚,不僅為金源鄉帶來了跨區域的科技東風,更在鄉黨委政府的積極推動下,搭建起長期合作的堅實橋梁。未來,在鄉黨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各方將深化合作,持續強化以保障糧食生產為前提、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提質增效為核心的技術創新與示范推廣,共同推動金源鄉稻蝦綜合種養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加速邁進,讓這“穩糧倉、鼓錢袋”的綠色產業,真正成為驅動金源鄉鄉村振興、繪就農民富裕新畫卷的核心引擎。
圖7 稻蝦綜合種養基地現場考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