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廿六這天果然不簡單!
老祖宗留下的農諺正在接受現實檢驗。
江西永修暴雨預警拉響。未來三天累計降雨量將突破100毫米,低洼農田面臨內澇風險。湖南銅灣鎮卻艷陽高照。
連續35℃高溫讓剛插的秧苗蔫頭耷腦,水庫水位已降至警戒線。遼寧哨子河鄉的棉農笑開了花。
恰到好處的晴暖天氣讓棉桃膨大速度比往年快了兩成。
同一天氣象圖呈現三種顏色。暴雨黃色預警、高溫橙色預警、墑情適宜綠色區域同時存在。農技站老王翻著記錄本直搖頭。
近五年五月廿六當天的天氣與后續旱澇關聯度不足四成。
智能灌溉系統正在改寫傳統。安裝了傳感器的地塊,作物產量波動幅度縮小了60%。
氣象臺新研發的區域微氣候模型。能提前72小時預測三公里范圍內的降水概率,準確率達89%。老把式張大爺還在看云識天氣。
但他承認現在更多時候要參考手機里的氣象雷達圖。極端天氣越來越不按套路出牌。去年五月廿六下雨的鄉鎮,七月份反而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干旱。
農業保險理賠數據觸目驚心。參保農戶因氣象災害導致的損失補償比例已提升至65%。大學生村官小劉正在推廣新招。
通過短視頻教村民看懂氣象云圖,播放量突破50萬次。省農科院發布耐旱稻種試驗結果。新品種在持續干旱條件下仍能保持75%的基礎產量。
田間地頭的爭論越來越熱鬧。是相信千年農諺還是現代科技?
老鄉們各有各的理。
氣象局官微發起話題討論。關于傳統經驗與科學預報如何結合,已有3000多條留言。
無人機巡田成為新風景。
每天清晨的墑情監測數據會準時推送到種植大戶的手機上。
有個現象值得玩味。越是規模化種植區,對精準氣象服務的依賴度就越高。
農資店里發生有趣變化。
抗旱劑和排水管最近經常出現在同一張采購清單上。
糧食收購價傳來好消息。
雖然遭遇氣象波動,但優質優價政策讓種植戶收入不降反升。田間課堂開講新課題。
如何根據中長期預報調整種植結構,聽課的農民擠滿了大棚。五月廿六終究只是普通一天。但關于農業抗風險的思考,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