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寶
中醫學碩士,教授,執業中醫師,碩士生導師、注冊營養師
陜西中醫藥大學食品衛生與營養專業學科負責人/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食療營養室主任
《臨床營養網》專家顧問/簽約作者
二十四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節氣飲食是民俗活動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們將它與養生聯系到了一起,認為它是中醫養生值得去繼承和發展的東西,《中國臨床營養網》特邀陜西中醫藥大學慢病食療養生團隊辛寶教授將在今后每個節氣推出一篇節氣養生的理論和應用文章,希望與大家共同學研交流。
今天是夏至,在一年里,到了夏至,才意味著真正進入炎熱的季節,正如人們常說的,“不過夏至不熱”。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陰陽協調,加上夏至后逐漸入伏,養生的問題就更加關鍵了。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01
先說夏至物候環境對人的影響
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天白晝最長、夜晚最短。夏至之后,我國大部分地區將進入盛夏,這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暑熱關。夏至后,氣溫將繼續升高,這也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節,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并在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進入伏天。
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夏至后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冷、暖空氣團在此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霉,人體也覺得不舒適,一些蚊蟲繁殖速度迅速,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繁殖。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潔凈,盡量不吃生冷食物,以免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02
夏至節氣對于養生有什么意義
夏至的這個至字有學問,至,為到。有極、最的意思至親、至高無上。夏至之“至” 有三義:一以明陰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陽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夏至一年中,陽氣達到了頂點,盛極而衰,一陰初生;陽極而生陰,陰極而生陽,所以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和夏至,都是陰陽氣機轉化的時候, 在古代是非常被重視的。
夏至日在古時稱“夏節”“夏至節”,清代之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從夏至這天開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遺贈”,彩扇、香囊都是消暑良物,有點類似今天過節必備佳禮的意味。《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從中醫理論講, 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
夏至后氣候炎熱時導致人體出汗過多、容易上火,這是疾病的特點。上火容易導致壯火傷氣,耗傷人體的津液;而出汗過多則直接耗傷人體津液,這些都可以直接導致人產生疲勞疲倦,甚至發生感冒。所以夏至之后人在養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上火、防止出汗過多。必要時采取適當的降溫解熱的辦法,如現代人大多會開空調,開風扇,保持室內環境通風透氣等。但從空調房出來時需要有個過渡期,讓體內溫度有個下降的過程,避免從高溫到寒冷的環境快速切換而出現身體不適,甚至感冒,空調病等。無論哪種體質的人,在夏至要注重心境平靜,順應自然界陰陽氣交接的變化,避免烈日下暴曬,避免劇烈運動耗氣傷陰。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03
夏至養生的古代習俗對現今保健的啟示
夏季陽氣盛于外。 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于內。所以, 在夏至后,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欲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 心血管病人最好能自己沖泡中藥茶,比如用山楂、蓮心、菊花、荷葉等泡水喝,不僅能解暑、安神,還具有一定的降低血壓功能。夏至后防暑很重要,對于長期在室外工作的人們,要準備好解暑湯(如綠豆湯),并且還應該備些藿香正氣水,當自己有中暑傾向時,要及時喝一些緩解緩解。
(圖片由辛寶主任拍攝)
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 “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 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 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夏至時應順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以養陽為主。在運動方式上,宜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拳等舒緩的運動方式,避免強度過大。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易損陽氣,不利于養陽。運動時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清新的地方。
冬至餃子夏至面的習俗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古代傳統,大體與農事祭祀相關。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以面食敬神。二是夏至吃面食,也有嘗新的意思。此時民間新麥方出,人們這一食俗也流傳至今。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腎經;《本草拾遺》說“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醫林纂要》說它“除煩,止血,利小便,潤肺燥”。還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濕氣和暑氣。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夏至后氣候炎熱, 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等疾病。 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咸、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綠葉菜和瓜果類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都是不錯的選擇,并可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和酸性食物,以利清泄暑熱,增加食欲。中醫學認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例如苦瓜、芹菜、蒲公英、苦菊、黃瓜、雞毛菜等。
2025夏至辛老師建議:
飲食,夏季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根據夏至時節陽盛極、陰始生的特點,宜晚睡早起。中午可小憩,緩解疲勞的同時還可避免暑熱侵襲。由于夏日炎熱,皮膚腠理開泄,室內使用空調時,要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以防風熱感冒。
溫水沖澡可緩解暑熱、消除疲勞,清潔身體的同時還有改善睡眠、增加抵抗力的作用。該引起注意的是,夏季不可過于貪涼,適度出汗是解決暑濕很好的方法。
夏季重在養脾,“冬吃蘿卜夏吃姜”,晨起空腹吃姜或喝一杯姜糖水是養護脾胃陽氣的好辦法。
夏至后,氣溫逐漸升高,人體出汗量也會隨之增加,因此人體需水量大。對此,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如喝些綠豆湯、淡鹽水等。需注意的是,綠豆湯不要多喝,更不能當水喝。屬于寒涼體質和體質虛弱之人也不適宜飲用綠豆湯。
聲明: 原創文章授權發布,轉發請與《臨床營養網》或作者聯系,請勿隨意轉發,作者及《中國臨床營養網》保留版權及其他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