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首都CBD被炸了。證券交易所、鉆石交易中心,軍隊醫院等,都被炸了。微軟、英特爾等一大批美國公司辦公區附近,也響起了巨大的爆炸聲。
為什么要打以色列的CBD?這只是打給以軍看的,也是打給美軍看的。伊朗就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訴美國,要是美軍參戰,美國在中東的所有資產,都會變成伊朗導彈的襲擊目標了。
那為什么以色列突然攔不住伊朗導彈了呢?在第一輪空襲中,以軍針對伊朗導彈的攔截率還有90%,怎么這么快,就掉到10%都不到了?伊朗甚至,只發射一枚導彈,都能擊穿以軍的防空網了。這種變化的背后,以色列遭遇了怎樣的困境?
其實,這背后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伊朗的導彈工業體系確實強大。這是毋庸置疑的。像“法塔赫”高超音速導彈,就采取了“乘波體彈頭”設計,被譽為波斯版的DF-17。它在特拉維夫的上空,打出了一個蛇形走位,連續繞開8枚“薩德”攔截彈,最終命中特拉維夫的商業區。這種高超音速導彈技術,別說以色列了,美軍都至今還沒有掌握。美軍研發的“暗鷹”高超音速音速導彈,至今都沒有量產服役。
而“法塔赫”不是最先進的,伊朗手里還有王牌。比如速度更快,射程更遠的“法塔赫-2”,“霍拉姆·沙赫爾-4”以及“泥石”導彈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霍拉姆·沙赫爾-4”彈道導彈了。它的射程不算特別遠,大約2000公里。
但是呢,它可以安裝分導式彈頭,一次可掛載6到8枚分導式彈頭。這是啥意思呢?可以說,它就是洲際核導彈的青春版!要是給它掛上核彈頭,那以色列做什么都來不及了,特拉維夫直接就被伊朗的核陰云所籠罩了。
而且,伊朗還給特拉維夫來了一發早期版本的“霍拉姆·沙赫爾-1”中程導彈。不過,配置的是集束彈頭,內置20枚子彈頭,可以在300米高空爆炸,散開后,覆蓋面積更大,破壞力也更強。從這就能看出,伊朗還是收著點了。
而“泥石”導彈呢?這玩意兒就主打一個“量大管飽”!它的技術不算先進,伊朗發射了5枚,也都被以色列攔截了。但是呢,它的儲備量太大了,伊朗儲備了上萬枚“泥石”導彈。以軍的“薩德”攔截彈,一發就要2000萬美元,“愛國者-3”、“箭-3”的單發成本也在300萬美元以上。
要是都拿來了攔截“泥石”導彈,那以色列直接就破產了。按照兩枚攔截一枚,哪怕全部都用“愛國者-3”、“箭-3”攔截彈,攔截1萬枚,就要2萬枚攔截彈。光是攔截彈成本,就至少要600億美元!
以色列一年的總軍費才275億美元,這么打下去,不用打了,直接把內塔尼亞胡拉下馬,比啥都管用。
第二個原因呢?就是以軍的攔截彈不夠用了。以軍自己沒有量產攔截彈的能力,它的“薩德”、“愛國者-3”攔截彈,全靠美國供應。那美國也不能給以色列無限兜底。
另外,美國對以色列軍援,是一批一批的。為什么?因為儲備太多,要是被伊朗導彈擊中彈藥庫,一鍋端,那就損失更大了。當以軍第一批攔截彈消耗殆盡的時候,美軍正在拼命補庫存。這里面就會有一個空檔,在庫存沒補上之前,以軍都很難抵擋伊朗導彈襲擊。
第三則是,伊朗改變了戰術。伊朗不再采取“飽和式”攻擊,而是選擇小規模、高精度、分波次攻擊。伊朗的主要目的,不只是打擊以色列的軍事目的,更多的是讓全體以色列人處于戰爭的恐怖之中。
比如,隔半個小時來兩發,再隔半個小時,來五發,有時候呢,是無人機,有時候是“泥石”導彈,有時候是“法塔赫”高超音速導彈。以軍不知道來襲的究竟是什么導彈,都必須全力攔截。這就逼得以軍防空部隊不敢睡覺,必須24小時警戒。以色列人也不許上班,必須待在防空洞里。或者,剛出來沒多久,就又得回到防空洞了。
反正就是,不讓以色列經濟正常運行。其中,伊朗導彈還重點打擊以色列的港口、煉油廠、發電廠、首都CBD、科技工業園等,給以色列人集體放假,別想上班了。
這一套打法玩下來,以色列就扛不住了。因為以色列經濟韌性嚴重不足,它本土資源匱乏,過于依賴外貿。外貿一停,以色列經濟就癱瘓了。最雞賊的就是特朗普了,一看伊朗導彈這么猛,直接宣布,美軍是否攻擊伊朗核設施?等兩周再做決定。
兩周是什么意思?兩周過后,伊以之戰早就見分曉了。要是以軍壓不住伊朗的導彈部隊,美軍就不用上場了。要是伊朗出現重大漏洞,美軍也能抓住機會,迅速出擊。不管打,或者不打,懂王都可以進退自如了!
懂王這么退了一大步,壓力就重新回到內塔尼亞胡的身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