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東發“捷報”了:鴻蒙智行連續四周銷量登頂,上周直接干到11600臺,穩坐第一。
這下熱鬧了,甭管你是華為鐵粉還是黑粉,都得閉嘴。因為數據不會騙人:華為不造車,卻用“智行”這把刀,把新能源市場切出了新格局。最狠的地方在于,它明明說自己“不造車”,卻靠智能駕駛方案和鴻蒙座艙,讓一堆車企跟著它的節奏跑。
賽力斯就是個活例子,一年銷量426885臺,同比增長180%,直接扭虧為盈。反觀小鵬、蔚來、零跑這些新勢力,折騰了快十年還在虧錢,理想算是唯一能打的,但華為系一進場,局面立馬不一樣了。
為啥“華為系”能成?因為它摸準了用戶的“七寸”:續航焦慮+智能化剛需。理想靠增程式解決了續航問題,華為更絕:問界M9直接上60度大電池,純電跑300公里,增程模式續航破千,再加上華為ADS智能駕駛,直接把BBA(奔馳、寶馬、奧迪)的潛在客戶撬走了。
均價50萬的問界M9賣了20萬臺,這是什么概念?這價位以前可是奧迪Q7、寶馬X5的天下,現在國產車硬生生撕開一道口子。
與此同時,雷軍的小米SU7確實猛,5月銷量2.5萬臺,均價25萬還能賣成純電銷冠,堪稱現象級。但華為的玩法更“降維打擊”——它不靠單一車型,而是用鴻蒙智行生態“包圓”市場:
問界M7/M9:40萬-50萬檔,專打BBA;
智界R7:30萬級轎跑,對標特斯拉Model 3;
享界S9:百萬級豪華車,直接叫板保時捷;
增程+大電池+智能駕駛:三招齊出,油車用戶換新能源毫無壓力。
這種全價位覆蓋的策略,讓友商根本沒法躲。比如問界M8,上市45天大訂破2萬臺,均價40萬還能這么瘋賣,說明消費者已經認準了“華為加持=高端靠譜”的邏輯。
新勢力集體反思:為啥輸給華為?鴻蒙智行的崛起,其實給新勢力上了一課:
首選,別死磕純電。蔚來、小鵬堅持純電路線,但中國消費者對續航焦慮是刻在DNA里的。增程式才是油車用戶的“過渡最優解”。
其次,智能化不是噱頭。華為ADS能用、好用,車主真愿意為智能駕駛買單,而不是聽廠商吹牛。
最后,品牌信任度。華為手機積累的高端口碑,直接平移到了汽車領域。反觀某些新勢力,自燃、斷軸、軟件BUG頻出,誰敢閉眼買?
余承東說“新能源大洗牌在路上”,這話一點不夸張。現在的情況是:華為系(問界、智界、享界)吃定高端市場;年輕科技粉喜好小米SU7;理想靠家用增程穩住基本盤;蔚來、小鵬如果再不調整策略,可能真要掉隊了。
最慌的恐怕是傳統車企,BBA的電車賣不動,國產油車又打不過增程式,夾在中間上不能上下不能下。至于那些曾經嘲笑華為“外行造車”的友商,現在估計腸子都悔青了:早知今日,當初還不如抱緊華為大腿。
總結一句話:華為用“不造車”的方式,重新定義了造車。這場游戲,規則已經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