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期3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全民正在動員起來打一場防控超重肥胖的健康保衛戰。在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肥胖防控大會上,征集了一批論文。在這里,我們將選取部分優秀論文中的最新研究成果、新發現以及新理念,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以此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體重管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兒童超重及肥胖已成為全球范圍內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很多家長都希望能生個胖寶寶,認為胖是寶寶身體強壯的表現,但寶寶體重過大也潛藏健康風險。醫學上將出生體重超過4千克的新生兒叫作巨大兒,巨大兒無論在兒童青少年時期還是成年后都更容易發生肥胖。
浙江省寧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科所做的一項關于出生體重與兒童時期肥胖風險的縱向研究,探討了我國小學生出生體重水平與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關聯。
研究人員通過家長問卷的形式,獲取兒童出生體重信息,并了解孩子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同時收集每年學生體檢時測量出的身高、體重和腰圍等數據,于2016年9至11月開展基線調查,之后每年的9至11月進行隨訪,共隨訪了4年。
研究人員把孩子們的出生體重分為4組,即不足3.0千克、3.0~3.4千克、3.5~3.9千克以及4.0千克及以上,然后根據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來定義正常體重、超重及肥胖,又根據性別特異性腰圍身高比(WHtR)來判定中心性肥胖:男孩腰圍身高比≥0.48、女孩≥0.46,即為中心性肥胖。研究人員以此分析了不同出生體重與兒童期體重指數和腰圍身高比之間的關系,進而評估了出生體重與兒童肥胖風險之間的關聯。
結果顯示,在所有被調查的兒童青少年當中,低出生體重即出生體重不足3.0千克的與巨大兒即出生體重在4.0千克及以上的分別占比為14.5%和15.6%。7~10歲兒童總體肥胖率及中心性肥胖率分別為10.4%和28.3%。
研究發現,出生體重跟7~13歲兒童的體重指數和腰圍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特別是在11~13歲男孩當中,出生體重跟腰圍身高比呈現J形關聯。出生體重在3.5千克及以上,與兒童期的肥胖風險增加顯著相關,但與中心性肥胖沒有顯著的關聯性。該結果為優化兒童肥胖防控的公共衛生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也提醒各位準爸爸、準媽媽要科學控制孕期體重增長,預防巨大兒,為寶寶將來的健康之路打好基礎。
本文整理自論文《出生體重與兒童時期肥胖風險的縱向研究》
作者系浙江省寧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學校衛生科 龔清海
編輯 || 顏紅波 楚超
校對 || 鄭春華
審核 || 董超
轉載請注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