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過車的朋友都知道,哪怕你荷包有足夠的資金購車,銷售顧問也會營銷你分期,并且開出讓人難以拒絕的條件。
首當其沖便是免息政策,其次還有裸車價優惠,白送保養等活動,等于薅了4S店這么多羊毛,還不需要額外支付一分錢利息。
消費者簽字的手停在空中,卻不知這份協議背后,銀行與經銷商正通過高達15%的返傭編織著一張利潤大網。
購車者為“免息”心動時,銀行賭的卻是他們不會提前還款,手上的購車款早已挪作他用等。
業內統計顯示,70%的借款人無法在兩年內結清貸款,只能默默承受后期高達24%的利息成本。
2025年6月,監管部門一紙禁令讓這場游戲戛然而止。
曾經被視作“多方共贏”的高息高返模式,在凈息差跌破1.43%的銀行與庫存壓頂的經銷商之間,終于耗盡了最后一絲生命力。
一、暴利鏈條的崩塌,誰在為“免費午餐”買單?
表面雙贏的金融游戲,實則暗藏精算的收割邏輯。
所謂“高息高返”,本質是銀行、經銷商與消費者之間的一場利率博弈。
銀行通過15%的返傭比例向經銷商支付“業務費”,換取市場份額;經銷商則用這筆資金補貼車價,制造“貸款比全款更劃算”的假象。
在這個利益鏈條上,銀行賭的是人性弱點,客戶以為占了免息便宜,但5年貸款中,前兩年免息后三年利息高達24%,且提前還款需支付違約金。
幻想被戳破,各方代價浮出水面。
消費者看似獲得車價優惠,實際承擔的年化費率可達8%,遠超行業均值。
區域性銀行為搶占市場被迫“貼錢營銷”,某股份制銀行經理透露:“客戶若在第25個月提前還款,銀行單戶虧損約5%”。
更甚者,部分經銷商誘導客戶提前結清貸款以重復獲取返傭,市場秩序徹底扭曲。
監管重錘落下,虛假繁榮應聲破碎。
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大行率先將返傭比例從15%降至5%以下,車貸年費率同步下調至4%-6%區間。
4S店銷售人員證實:“此前靠高返傭能做到5%-6%的利率,現在已回歸2%左右。”
一場建立在信息不對稱上的金融狂歡,終因信用耗盡而落幕。
二、經銷商生死劫,價格戰下的窒息時刻
金融“輸血”被迫中斷,經銷商才發現自己早已站在懸崖邊。
2024年6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飆升至62.3%,同比上升8.3個百分點,庫存水平遠超榮枯線。
汽車經銷商“賣車不賺錢,不賣虧更多”,道出行業普遍困境。
為拿到主機廠返利,只能做虧本買賣維持銷量任務。
價格戰撕碎利潤防線,全國工商聯調研顯示,2025年一季度經銷商價格倒掛比例升至26.26%,意味著百萬元車型需虧本26萬出售。
現在“高息高返”還被叫停,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取消免息優惠后,車價優惠幅度縮減10%-15%,一輛20萬元的中型車,消費者需多支付數千元利息,購車吸引力驟降。
進入六月份,多數汽車品牌展廳門可羅雀,經銷商倒閉潮席卷全國,展廳燈光次第熄滅,折射出傳統汽車銷售模式的末路黃昏。
三、突圍之路,重建健康生態的三大支點
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必修課。
經銷商正在廢墟上尋找新坐標,三條路徑逐漸清晰。
一是擁抱新能源渠道革命。國內頭部汽車經銷商近期新增了多個新能源品牌授權,新能源車銷量增長33.8%,售后維修收入飆升255.3%。
更關鍵的是,曾堅持直營的新勢力開始轉向“經銷+直營”混合模式,開放渠道授權為經銷商注入活水。
二是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鏈。“現在賣車不賺錢,必須靠金融、二手車、售后組合拳。”一位經銷商道出盈利模式變革方向。
科技賦能成為破局關鍵,二手車平臺推出“全國購金融”,通過跨區域授信解決車源匹配難題,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區塊鏈存證技術,將二手車騙貸率降低50%。
三是重塑金融產品邏輯。廠商系金融公司正從單純放貸轉向資產運營,加速開發直租產品。
隨著大數據風控系統普及,貸款審批從3天縮至10分鐘,欺詐識別率達99.5%,為透明化金融產品奠定基礎。
新舊世界的更替在2025年的夏天如此清晰,“高息高返”的暴利游戲落幕。
行業陣痛中的汽車經銷商,有的倒在了轉型路上,有的則在服務鏈重構中重獲新生。
唯一確定的是,那個靠信息不對稱賺錢的時代,永遠不會回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