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洪秀全與馮云山1844年外出傳教開始,他們只用了短短5年左右的時間,就將拜上帝會從毫無組織的狀態(tài)發(fā)展為一個擁有兩萬多信徒,并且隨時都可以發(fā)起反清起義的宗教團體。拜上帝會因何發(fā)展如此之快,這僅僅是因為洪秀全與馮云山的個人魅力所致嗎?還是因為當時廣西百姓生活困苦,迫切希望早日發(fā)動反清起義呢?不管從哪方面來分析,廣西當時的特殊環(huán)境是促使拜上帝會迅速壯大的先決條件之一。
首先,晚年的道光皇帝對于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已是無能為力,尤其在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敗后,面對著內外環(huán)境的巨變,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繼續(xù)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政治變革與社會發(fā)展趨于停滯。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下,上上下下都充斥著不作為的官員,他們大多欺瞞上級,粉飾太平,難以處理的事情都交給下屬來處理。例如當時的廣西巡撫鄭祖琛就是典型案例,一方面他深知皇帝的秉性,一方面也可能與他信佛有關,所以他在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乃至刑事案件時,秉承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基本原則,盡量不采取暴力,甚至禁止地方管理緝殺盜匪,自然對拜上帝會的快速發(fā)展無動于衷。馮云山在被抓捕后又被無罪釋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鄭祖琛的“開明”政策與“菩薩心腸”。
因為鄭祖琛的無為,大部分政務只能下放給地方官員處理,這些地方的官員與鄉(xiāng)紳相互勾結,貪污腐敗,壓榨百姓,加劇了社會矛盾。底層民眾常常有怨難申,有仇難報,除了加入地方組織或社會團體,無法維護自身的權益,這使得拜上帝會這類地方團體迅速發(fā)展。
其次,鴉片戰(zhàn)爭后的廣西大地,匪盜橫行。 據史料記載,廣西境內少至一兩千人,多則兩萬有余的盜匪,大大小小不少于三十余伙。有些是當地自行組織的幫會,有些則是鴉片戰(zhàn)爭后被解散的廣東籍散兵游勇。這些盜匪或是打家劫舍,劫富濟貧,或是相互爭斗,搶奪底盤,或是結成同盟,目的就是一個,共同反清。拜上帝會很好的拉攏了其中的一部分社團,也吸收了一些在爭斗中失敗的社團,隊伍壯大速度越來越快。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羅大綱與蘇三娘率領的隊伍,他們雖是綠林出身,卻在隨后的起義運動中始終忠于太平天國,兩人最后均獻出了生命。
其三,廣西與廣東、福建一樣,也生活著大量的客家人,他們與本地人因為各種矛盾不斷地爆發(fā)爭斗,失勢的客家人需要庇護,只能向官府求助,然而地方官吏在協(xié)調矛盾時總是無法做到客觀公正,他們不但不能調和矛盾,甚至還要索取賄賂,走投無路的客家人只好通過加入拜上帝會來尋求保護,有的時候甚至幾千客家人集體加入拜上帝會。
最后,鴉片戰(zhàn)爭后的兩廣依舊水旱災害多發(fā),而且瘟疫橫行,地方官員對于賑濟災民無動于衷,鄉(xiāng)紳更是與奸商勾結,趁機抬高物價,盤剝百姓。拜上帝教趁機加大宣傳,信教可以免除疾病,信教可以減少災害,一些饑民為了早日推翻清朝統(tǒng)治,也紛紛加入拜上帝會。在這樣各種各樣的“有利”形勢下,拜上帝會在廣西的傳教活動愈發(fā)順利,因而沒過幾年就迅速壯大,發(fā)展成為幾萬教眾的地方團體。沒過幾年,他們便形成了氣候,接下來他們需要等待的只是一個機會,一個名正言順發(fā)動起義的機會。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注帆哥的人文小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