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普遍認知里,腫瘤是西醫提出的概念,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中醫與腫瘤的抗爭已有千年歷史,古代文獻亦記載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與寶貴經驗。
甚至,著名歷史人物曹操還進行過腫瘤切除手術,這你敢信?
2025年6月13日,在由鄭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承辦的“袁氏三聯平衡學術流派交流會”上,作為袁氏三聯平衡學術流派代表性傳承人、國家非遺保護項目 “袁氏中醫腫瘤療法” 第八代傳人,鄭州希福中醫腫瘤醫院院長袁希福對“癌”“瘤”的起源,進行了深度的溯源。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出現的“瘤”字,可證實早在殷周時期,瘤就已經出現在古人的生活中,表明古人也對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周禮·天官冢宰》中的“瘍醫”,治療范圍包括腫瘍、潰瘍、金瘍、折瘍,其中腫瘍是指未潰爛的腫塊,是對炎性包塊、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的探索,而潰瘍除了是指外傷感染遷延不愈(如:葡萄球菌感染)、營養性潰瘍(如:糖尿病足、壓瘡)外,多為腫瘍惡化的結果(如:翻花瘡)。
而且《周禮》還記載了“瘍”的用藥原則——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其中,“五毒攻之”是指將汞劑(水銀)、砷劑(砒霜)、鉛丹等腐蝕性藥物,放在坩堝里加熱升華,冷凝后取出結晶,放在腫塊上,蝕瘡去腐,類似化療藥物對癌細胞的以毒攻毒,是世界最早腫瘤專科實踐。“五氣養之”,則是調養五臟之氣;“五藥療之”指去腐后,用五類藥(草木蟲石谷)與對應的五行五臟配伍,促進創面愈合,調節體質,預防復發;無味節之,則指引是飲食調理。這體現了“攻邪不忘扶正”的中醫理念,與《黃帝內經》里的“養正積自除(通過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使積聚等病理產物自然消除)”一脈相承。
《黃帝內經》中將腫瘤相關疾病分為:瘤、積、聚。瘤,體表局限腫塊;積,內臟固定腫塊;聚,腹腔游走性包塊。其中積,位置深、固定、難治,與惡性腫塊臨床表現相似;聚,時有時無、可移動,類似良性腫瘤臨床表現。腸蕈、石瘕、積聚、癥瘕、噎膈、息賁等病的癥狀,與現代醫學中關于內臟的一些良性或惡性腫瘤臨床表現頗為相似。
漢代的《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記載了有關“癥瘕積聚”咳喘及胸腹水等治療方藥,至今依舊在臨床中得到了有效應用。
漢·《說文解字》中,則解釋“瘤”——腫也。
漢·《華佗神醫秘傳》將瘤分為五種,骨瘤、脂瘤、膿瘤、血瘤、粉瘤,均為體表腫物。盡管書里沒有將“毒瘤”,列為第六類,但多處描述與惡性腫瘤特征相似,比如翻花瘤,石疽、石癭。此外,還記載了手術摘除體表腫物的完整流程、血管瘤結扎療法、粉瘤囊壁剝除術。此書雖非華佗親著,但反映的是漢末至明清的外科經驗雜糅。
隋朝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了“癭瘤”“噎膈”“乳巖”“癥瘕積聚”等有關惡性腫瘤特征的病名,并對病因、病機、分類及預后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奠定了中醫腫瘤學基礎,其“正虛邪結”理論,至今仍是抗癌核心思想。其中癥瘕積聚是指胃腸、小腹盆腔固定腫塊;噎膈,指胸隔食道阻塞;癭瘤(石癭)指頸部腫塊堅硬不移;石疽和乳石疽指體表或者如常堅硬如石;惡核腫,皮下多發結節,游走全身;肺萎,咳唾帶血、氣逆喘息。書中明確表示:瘤——初生如梅李,漸長大,不痛不癢,不急速,不能殺人;惡核——“卒然而起,皮肉燥痛……毒入腹即殺人”。其中“卒然而起,左右走身中”,是全球最有關早癌轉移記錄,比西方早了1200年。
唐代《外臺秘藥方》記載了治療“惡腫”、“諸惡瘡腫”59首方劑。《晉書》中記載“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就是說,曹操早年眼部長了個腫瘤,切除了。這是我國手術治療瘤病的最早記載。
隨后,宋代的《圣濟總錄》《衛濟寶書》《仁齋直指》等醫書中都有關于“瘤”與“癌”的論述,其中《衛濟寶書》首次明確使用“癌”字,字形為“疒+嵒(同‘巖’)”,其描述是堅硬如巖石的特征;元代《外科精要》有關于“瘤”與“癌”的治療論述;明·《瘡瘍經驗全書·乳癌篇》,對乳腺癌的病因、病機、癥狀、預后及治療原則進行了系統闡述;明代的《本草綱目》記載有“乳癌”的治療藥物;明代的《外科正宗》明確定義,“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
由此可見,中醫對良惡性腫瘤研究有著深遠的歷史,其獨特治療優勢在人類抗癌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堪稱獨到而璀璨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