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大一線豪車有些難受,紛紛表示要放棄之前宣布的全面電動化戰略,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燃油車上。
不僅如此,他們還希望繼續在國內建廠,比如豐田雷克薩斯的上海純電動工廠,奔馳汽車要擴建在中國的研發團隊,尤其是北京和上海的軟件及智能座艙團隊。
寶馬汽車要升級遼寧沈陽的大東工廠,目前已投產了i5等純電車型,并要建立在德國本土以外的研發體系,將招募約3000名研發人員,未來還將繼續擴大中國的生產規模。
奧迪的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已經在長春建成,這是奧迪在國內的第一個純電動車生產基地,未來年產能會超過15萬輛。
這樣也能看出,盡管美國一直希望制造業回流,但不管是歐洲還是日本的知名車企,沒有一家希望制造業回流,反而更希望將廠子建到中國,并和中國深刻綁定。
至于他們為什么看好了中國,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中國有全產業鏈的優勢,第二是在中國雖然工資待遇提高了一些,可是中國人受到的教育也極好,擁有大量工程師,這是其他任何國家都沒辦法比擬的。
在這里面最關鍵的還是第3點,就是中國的稀土卡的是國外的廠家脖子,卻從來沒有卡在國內生產的廠家脖子。
而稀土有多么重要就不用多說了。尤其是當前的新能源汽車,沒有稀土根本就造不成,鈴木汽車就是因為藐視中國稀土規則而導致鈴木雨燕停產。
其實稀土之前國外也是能做的,但他們不愿意做。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逐漸將產能轉移到中國,現在若想重啟的話,光是選址以及通過環保恐怕就要耗費5年以上,等到建起來黃花菜都涼了。
而如果不在中國設廠,在國外就會受到嚴格限制,還真不如來到中國。比如寶馬,奧迪就將電動機廠子搬到了中國,這樣隨時隨地就能拿到稀土,生產經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有人覺得稀土比較土,卡不了人家太長時間。但實際上,我們只要能卡住他們10年以上就可以了。目前情況來看,這個時間點是可以保障的。
現在世界發展這么快,中國汽車從大規模出海到現在也不過三年而已,但這三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外的市場占有率就從3%躍升到18%,這是個多么大的進步,再給我們10年又是什么樣的情況?
我們就是要利用這10年的時間,讓我們的新能源汽車更快速發展。而這10年,國外車企卻在原地踏步,這樣一來誰更具優勢就顯而易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