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中蘇諒沒能做成轉運荔枝的生意,與李善德斷交,還被趙辛民查抄了貨棧,最后灰溜溜地逃回了西域。
劇版中蘇諒更慘,不僅傾家蕩產還差點死在何有光手里,幸好被趙辛民釋放,他才撿得一條命。
賭上全部身家卻沒能有個好結果,實在令人心寒。
蘇諒也不明白為什么?是他識人有誤嗎?
直到“瘸子”李善德狂吃30顆荔枝后病倒,“大冤種”蘇諒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傾家蕩產
1
原著中楊貴妃成功吃到了鮮荔枝,唐玄宗還賞了李善德一籃“嘉慶坊綠李“。
本可以仕途無量,他卻為了自己心中的道義,得罪右相自毀前程。
因為轉運荔枝所花的費用既不取自國庫,也不取自皇帝私庫,而全是來自對黃草驛、荔枝園以及沿途百姓的剝削。
李善德直言抨擊右相楊國忠“取之于民,用之于上,何談不勞一文”。
氣得右相不僅打了他兩仗,還下令讓人彈劾他,意欲嚴懲。
幸好有那籃圣上當眾賞的李子,成了李善德的救命稻草。
他保住了小命,被罷官貶到嶺南,也因此陰差陽錯躲過來年的“安史之亂”。
在聽到長安淪陷,圣上丟下百姓棄城逃跑了。
李善德切下了荔枝樹上最大的那顆“貢品”荔枝喂進了女兒口中。
自己也一口氣吃了30多顆荔枝直到無法下咽,當晚便因心火過旺病倒了。
如果蘇諒能看到這幕,他就會知道自己是錯得有多離譜。
2
李善德是怎么成為荔枝使的?
是他的領導及同事做的局,讓他誤以為是“荔枝煎”才接下此等掉腦袋的差事。
李善德在長安為官數十年,一直在上林署任勞任怨,可為什么領導不器重他,連同事都沒有一個愿意提醒他呢?
李善德明算科及第,堪比現代的數學博士,可見是有真本事之人。
這不禁令人質疑:難道真正有能力的人反而沒有出頭之日嗎?
其實不然,咱們國自古便是一個富有特色的人情社會,想要立足,光有過硬技術還遠遠不夠。
李善德的第一份工作是司農寺的錄事。
述職第二天一早,便越級舉報帳目問題,無視司農寺少卿“入庫帳目是經由多方查驗”、“存在即合理”的暗示。
可這領導明晃晃的提點,李善德完全沒有察覺。
只一味地急于揭發自己熬一宿發現的證據,少卿當面沒有為難他。
之后,罰派他的上級孟主簿到外省倉署,李善德則升職到上林署歷練。
如此不懂得察言觀色之人誰敢要?
上林署的劉署令擔心自己當眾偷吃“貢品”金桃的事被他揭露,于是索性把他分配到樂游苑管理花花草草。
就算這樣離專業越來越遠,他仍是沒從中學會變通。
他寧愿得罪劉署令,當眾指出松江鱸魚及上司嘴里的金桃都是冷庫里專供東宮,也要揭發同僚宋監事毒死鯉魚從中謀取私利。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他的行為不僅得罪了領導,也把同事全得罪光了。
光有技術不懂人性,怎么能在官場混下去呢?
李善德被孤立,還真是情有可原。
畢竟誰也不想身邊有個炸彈,一不小心就把你揭發了,所以他才落得個“禍事來臨時孤立無援”的下場。
3
從商者重在逐利。
胡商蘇諒押上全部身家幫李善德轉運荔枝,不光是信任他,更是為了獲利。
他的想象很美好。
等荔枝轉運成功,只要荔枝使能在圣上面前提一句:胡商的竭盡全力,那以后每年轉運荔枝的差事就會落在他們的頭上。
“荔枝采購、馬匹調配、沿途的驛站”如果都由胡商來經ying,那可不就是一本萬利。
在蘇諒眼中,“真誠、坦蕩、堅韌、絕不會坑蒙拐騙”都是李善德的代名詞,他相信他能做到。
可惜,終究是他錯付了。
李善德的確是個好人,也愿意信守承諾,但他只是個從九品小吏,連面圣的機會都沒有。
而且長安官場的水深著呢,這么一本萬利的事能輪到李善德作主?
“死差”變“肥差”時,權貴們早已虎視眈眈。
蘇諒顯然是高估了李善德在長安的地位。
鄭平安說過一句話:讓你功虧一簣的,往往是算計以外的東西。
商人不僅要把眼光放長遠,要學會審時度勢,更不能低估人性。
光看好一個人不夠,還要看清他的處境。
這世上最經不起算計的,便是人性。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