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唐朝唐隆政變是繼玄武門之變、神龍政變、景龍政變之后的第四個流血政變。
公元710年七月,相王李旦第三子,年僅二十五歲的臨淄王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于帝都長安城發動宮廷政變,誅除皇后韋氏、安樂公主等政治集團,粉碎了韋后欲奪取李唐江山的野心。
此后,李旦在李隆基等人的擁立下復辟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
毒餅引發的血案,險些斷絕李唐江山
事情還要從政變的三年前說起,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因擔憂武三思、韋后一黨威脅自己的太子之位,遂聯合御林軍部分高級軍官矯詔發動政變。
李重俊先是誅殺武三思,把祖母武則天一門殺了個干干凈凈,后又直奔皇宮找韋后和安樂公主算賬。
但動靜太大,政變的消息傳至宮中,中宗李顯認為太子起兵是為了推翻自己,便指揮軍隊反攻太子。
他對參與太子反叛的禁軍士兵一律赦免,將功赦罪,不久李重俊就因部下倒戈被殺,這場政變也被稱為景龍政變。
隨著太子黨的覆滅,韋后似乎成為這場政變的最大受益者,她伙同其女安樂公主借李重俊謀反加快清理反對者,掃除所有阻攔自己做女皇路上的絆腳石。
那么李顯為何不向著自己的兒子,反而縱容韋后一黨作亂呢?
起初,705年,宰相張柬之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把李顯重新扶上皇位,不過李顯并非英主。
自690年武則天稱帝以來,他一直在母親的威嚴下戰戰兢兢度日。
如今再登大位,可謂誠惶誠恐,對張柬之等靖難老臣甚為忌憚,不惜扶持韋后、武三思與之抗衡,不久便將張柬之等人一一除掉。
韋后一黨勢力急速膨脹,而太子李重俊非其所生,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便和太子一黨劍拔弩張。
至于李顯對這一切視而不見,在他看來兒子的威脅似乎更大一些,畢竟自己也曾被自己的親生母親趕下臺。
可他沒想到自己的正妻也不是個省油的燈,自從有了女皇武則天這個先例,韋后也動了當女皇的心思,安樂公主亦以皇太女身份娶太子而代之。
景龍政變后,韋后與安樂公主愈發囂張,她們不僅打壓異己,還賣官鬻爵,拉攏同黨,擴大自己的勢力。
由于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再加上韋后一黨不知收斂,李顯的態度發生變化,開始疏遠韋后,不過尚未到撕破臉的程度。
而此時的韋后對權力已是欲罷不能,任何阻礙自己的,不管是誰都必須除掉,哪怕是皇帝本人。
710年六月,韋后與安樂公主合謀,在給李顯的糕餅中摻毒,將其毒殺。
隨后她扶年僅十六歲的李重茂登基,改元唐隆,并將領南北衙禁衛軍交與韋家子弟統領。
在此之前的幾年,韋后已完成對朝堂的人事布局,以宰相宗楚客為首的尚書省諸司成為其黨羽,在韋后秘密毒殺李顯后,便聯合韋家同黨勸說韋后沿用武則天的慣例登基稱帝。
但韋后仍清醒的認識到自己尚未完全掌控政權,此時正有幾雙眼睛盯著她。
首先是自己的小叔子相王李旦,武則天時代,李顯被廢后,李旦被立為帝,后參與推翻武則天的政變,被封為安國相王,遷太尉。
李顯統治時期,李旦因政局險惡以恭儉退讓而避禍,不過作為李治嫡子和特殊的履歷身份,讓他在李唐宗室和大臣中擁有較高威信。
其次是自己的小姑子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雖為女流,卻最為武則天器重,從武則天時代到李顯復辟的三年里,太平公主積極參與朝政,深得李顯信任。
李重俊造反失敗后,韋后誣告太平公主是其同謀卻無功而返。因此韋后將太平公主也視為她掌權的一大阻礙。
最后,在韋后的眼中影響她掌權的另一阻礙就是李隆基。李隆基年僅二十五歲,其能量卻不容小覷。
論血統,他是相王李旦的兒子,論實力,他手里掌管禁軍中的一支強力部隊萬騎兵,因此韋氏非常忌憚。
隨著李顯駕崩,韋后與李隆基集團的矛盾公開化,大唐政局再次顫抖。
唐隆政變:李隆基強勢崛起,狙殺韋后
雖然韋后與李隆基、太平公主等宗室集團處于對立局面,但韋后的實力還是要強大一些。
李顯剛剛駕崩時,太平公主還是想和平處理與韋后的爭端,試圖讓韋后和相王李旦共同主持朝政,以此達到一個政治平衡局面。
不過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韋后可不愿與他人分享權力,她一邊扶持傀儡李重茂上位,另一邊不斷在御林軍中安插韋氏宗親以排擠李隆基勢力。
對于韋后,李隆基從來不抱有希望,早在李顯復辟后就開始在京師私下招集智勇之士,謀劃匡復大唐社稷。
其中最為李隆基倚重的就是御林軍中的萬騎兵,他們是唐太宗選拔的官戶和蕃口中驍勇善戰的人員。
他們皆身穿繪有虎皮花紋的衣服,隨侍圣駕射殺飛禽走獸,被稱為百騎,到武則天時期增為千騎,到李顯時期規模更加擴大。
李顯死后,韋后抓緊時間篡位,兵部侍郎崔日用平素與宗楚客交情很好,當他得知韋后陰謀后,擔心遭禍,竟派人向李隆基報告,勸后者盡快發難。
李隆基雖然年輕,但卻是最像太宗文皇帝的李家后人,在關鍵時刻表現出極強的果敢和血性。
他與太平公主及其子衛尉卿薛崇簡、西京苑總監鐘紹京、尚衣奉御王崇曄、前任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沖麻嗣宗等人策劃,同時李隆基知其父相王李旦仁義忠厚難以共事,遂隱瞞不報,自行舉兵發難。
710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以韋后毒殺先帝為名,率領御林軍將士起兵。
雖然韋后安插親族至御林軍,但他們不能善待下屬,引發士兵普遍怨恨,起兵當日將韋氏親族等斬首示眾,隨后分兵攻入宮門。
韋后被這一突如其來的政變打了個措手不及,得知消息后來不及收拾便逃入飛騎營,有一飛騎兵眼疾手快,抓住韋后迅速將其斬首,并把首級獻給李隆基。安樂公主正對著鏡子畫眉,被士兵斬殺。
接著,李隆基秉承斬草除根的原則,將宮中和把守宮中各門的韋氏族人以及平常得到韋后信任之人也一起斬首,天將破曉,宮內外均已平定。
7月22日,李隆基迎李旦入宮,太平公主這邊逼李重茂退位,與李隆基擁李旦登上帝位,是為唐睿宗。
此后李隆基憑借擁立之功,被進封為平王,后被冊封為太子,太平公主三個兒子也因為此番功勞都被封王。
不過短暫的和平很快被打破,李隆基和他的姑姑太平公主為了權力陷入對抗局面,并引發更加殘酷流血的先天政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