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卜先知“,向來被人們視為神異之舉。在古籍當中,相應的故事不勝枚舉。近來筆者在閱讀清初山東著名文士王士禛所著的《池北偶談》時,就看到一則與福山縣有關的”未卜先知”記載,接下來就做個簡要分享。
這則故事具體收錄在《池北偶談》的“談異篇”內,題目為“前知”,其篇幅并不長,全文如下:
“郭學憲(諫),福山人,兵部尚書君弼先生(宗皋)曾孫。言其縣人劉某,少云游四方,余二十年始歸。明末山東亂,諸郡縣皆嚴守御,縣令召劉問休咎,劉云:‘城必無恙,守亦得,不守亦得。然某必死兵。’令笑曰:’城既無恙,汝但留城中何患?’劉曰:‘數定矣,不可逃也!’遂辭去。
至城西一村,村人皆避兵他徙,劉獨止不去。適有兩人避兵過之,劉指東路曰:‘此去直東,凡有山林處皆可避,即途遇敵騎,毋恐,必無害。’兩人強之同行,不可,但云:‘明日覓我骸骨于村西某樹下,即兩君報我矣。疾走勿復顧。”
兩人不得已,趨去,道遇鐵騎絡繹,竟免俘執。兵去,如約訪之,果死樹下矣。城亦無恙,乃告于令,葬之。”
按照上述記載,明末福山縣有位姓劉的方士,他年輕時曾在外云游二十余年,后來回到家鄉,正值戰亂(注:明末孔有德之亂和阿巴泰入塞兩次戰火都曾波及福山,文中雖然沒有明確提及具體哪次戰火,但從用詞來看,多半是為了避諱清朝而語焉不詳,阿巴泰入塞之時,平度、萊陽、棲霞、寧海州等膠東多個州縣曾被攻陷,而福山縣城則得以保全),福山知縣聽聞劉姓方士頗有道行,便讓他預測吉兇。劉姓方士斷定:城池可保太平,但他本人卻要身死。知縣不解其故,邀請對方留在城中躲避。劉姓方士認為天命不可違,告辭離去,在路上他又指點兩名路人逃得姓名,但自己卻果然如先前的預言般死去。至于他的死,到底是早已有的定數,還是為了家鄉而不惜泄露天機所產生的后果,這一點很耐人尋味。
此次除了討論故事本身之外,還想借此聊聊向王士禛講述故事的人物郭諫。王士禛在文中已經提到,郭諫出身于福山有名的郭氏家族,其曾祖父為明代曾任南京兵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號康介)的郭宗皋。郭宗皋有個孫子叫作郭爾池,郭爾池的次子即是郭諫。
關于郭諫的生平,清代《福山縣志》記載道:郭諫,字懷藎,(郭)爾池次子,順治戊戌進士,選庶吉士,改工部都水司主事,升戶部廣西員外郎、工部虞衡司郎中、提督廣西學政、按察司僉事。王士禛在文中對郭諫的稱呼“郭學憲”,指的就是其任職“學政”的經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郭諫生活在明末清初,崇禎后期清軍入塞攻掠福山時,他跟隨父親郭爾池以及其他士紳參與守城,親眼見證了那段歷史。換句話說,當地劉方士未卜先知的故事雖然聽起來十分神異,但應非憑空而來,而是有相應人物原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