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族,是中國最重要的少數民族之一,曾建立了渤海、金、清等民族政權或王朝。而關于女真的族源,歷史上也是爭議頗多。歷史上,女真的先民有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渤海、女直、水達達等名,每個時期各不相同,每個部落之名也不盡一樣。本文則簡要介紹女真族從遠古到元朝的發展歷程,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滿洲民族形成之前的歷史。
一、穢貊民族的消亡
傳統史學家一般認為東北主要有三大民族,分別是大興安嶺—西遼河流域的東胡系,黑龍江流域的肅慎系以及遼東到松嫩平原南部的穢貊系。東胡系民族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來源,山戎、鮮卑、烏桓、契丹、蒙古等出自東胡。肅慎系女真、滿洲的源頭,而穢貊系是女真和滿洲的旁支。
穢貊是由穢和貊兩大族群組成的,前者為“東方”之意,后者為“光明”之意。穢貊的來源不明,文獻沒有任何記載。他們原本居住在遼西、遼東一帶,戰國時期,燕國崛起,穢貊被迫繼續東遷到遼河、松花江過渡地帶。
穢貊民族所居之地屬于暖溫地帶,比較適合農耕和畜牧。遼河流域之地距離燕國較近,長期受到中原華夏文化的影響,因而能夠較早建立國家,進入文明時代。西漢時期,扶余人從穢貊中分化出來,建立了扶余國。《后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扶余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扶余國的主要產業以農業、畜牧為主。到了東漢末年,扶余王城有3萬戶人家,是東北最大的城市之一。
沃沮是穢貊的一個支系,意為“森林部落”,分為北沃沮與南沃沮,主要生活在鴨綠江到松嫩平原之間的山地森林地帶,“其言語與句麗大同,時時小異。”沃沮“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種”,可見其社會已經進入農耕時代。但沃沮位于山區,部落分散,力量弱小,因而被肅慎、高句麗等民族所征服。有學者認為,沃沮雖然被征服,但其沃沮作為地區名字卻一直流傳到清朝,后世的勿吉,窩集等名可能是沃沮一詞的轉音。
高句麗是從扶余中分化而出的。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避難于漢朝的高句麗縣并建立政權。漢朝滅亡后,高句麗不斷在遼東擴張,基本占領了“漢四郡”。東晉末年,高句麗南征百濟、北討契丹、夫馀外,稱雄東北。在文化上,高句麗學習中原漢文化,推崇儒學和佛教,推行漢字,建立太學。在制度方面,高句麗在保留自己制度的基礎上,也一定程度學習了中原的體制。南北朝前期,高句麗改名“高麗”。
隋朝建立后,為統一遼東,隋煬帝對高麗發動了三次戰爭,都宣告失敗。唐朝前期,唐太宗和唐高宗聯合新羅不斷進攻高麗,最終在668年將之消滅。此后,高麗人一部分人遷入內地,融入到了漢族之中;還一部分人為新羅管轄,成為現在朝鮮族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被渤海國管轄,融入到了肅慎系民族之中。
二、從肅慎到靺鞨
肅慎系民族是女真族的直接族源。在先秦文獻之中已經有肅慎的記載,如《竹書紀年·五帝篇》載: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日不咸,有肅慎之國”;《左傳》記載:“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史記》曾記載肅慎向周武王進貢楛矢石砮的事情。
先秦文獻中的肅慎并非是具體的部落名,而是對東北極遠地區部落、部族的泛指。由于肅慎曾經向中原進貢物品,所以后世將肅慎來朝作為中原王朝影響力擴展到蠻荒之地的象征。兩漢魏晉時期再次出現“肅慎”之名,此“肅慎”難說就是先秦之“肅慎”。
魏晉南北朝時期,黑龍江流域又出現了挹婁、勿吉、靺鞨等部族之名,他們或許是肅慎的分支,或許是肅慎的別支,總之這些部落屬于同一民族的不同稱呼或者支系。由于古人對黑龍江地區的部族分布、部族種類、部族分支了解不慎清楚,我們只能從中了解一些大概,也不能完全拘泥其中。
后來《新唐書》總結道“黑水靺鞨居肅慎地,亦曰挹婁,元魏時曰勿吉。直京師東北六千里,東瀕海,西屬突厥,南高麗,北室韋。離為數十部,酋各自治。”
從史料來看,這些部族有許多共同的特征。在風俗上,以辮發為標志,《晉書》記載“肅慎氏一名挹婁,……俗皆編發”《新唐書·北狄傳》記載黑水靺鞨“俗編發,綴野豕牙,插雉尾為冠飾”;在經濟上,以漁獵經濟為主,以農耕輔,擅長射獵,“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能入人目。”
朝陽黃河路唐墓中石傭
在飲食上喜歡使用豬肉,“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數分,以御風寒。”東北地區氣候寒冷,而豬肉的脂肪含量高,食用豬肉有利于御寒。歷史上的雅庫特人將女真族的一支——鄂溫克族稱呼為“通古斯”,意思就是養豬的人。當俄國東來之后,就以“通古斯”來稱呼肅慎系的所有民族。
在語言上,“人形似夫余,而言語各異”。現代語言學家將滿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統稱為“滿洲—通古斯語族”,其語言為滿洲—通古斯語。
按照《新唐書》的記載,黑水靺鞨應該是東北靺鞨民族的統稱,而粟末部只是黑水靺鞨的其中一部。在之前,許多靺鞨部落都隸屬于高麗。高麗滅亡后,這部分靺鞨民族就接受了唐朝的統治。武周時期,靺鞨部的貴族大祚榮逃到牡丹江流域,建立了“震國”政權。唐玄宗時期,冊封為“渤海國”,標志著肅慎系民族進入文明階段。
唐朝時期,氣候濕潤,是歷史上有名的暖溫時代。渤海國境內的土地被廣泛開發起來,各種農作物推廣到了黑龍江流域,東北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有規模將的開發活動。在政治上,渤海國積極學習唐朝的典章制度,“大抵憲象中國制度”,但也保留了本土的一些特色;在文化上,推崇漢儒文化,建立了學校制度,培養了許多杰出的文人,被稱為“海東盛國”。
三,從靺鞨到女真
唐朝滅亡后,契丹崛起,建立了遼國。926年,遼國滅渤海國,將渤海之民編戶齊民,置于管理之下,遼國將靺鞨稱為“女真”,《三朝北盟會編》載:“女真,古肅慎國也,本名朱理真,番語訛為女真”。其中遼東半島和松花江上游的女真被稱為“熟女真”,這些地區女真族基本以農耕為業,有城鎮,有村落;生女真生活在廣大的黑龍江流域,由于經濟社會較為落后,遼國采取部落式的方式進行管理。
遼國并未直接管轄生女真,只要求其部落臣服和繳納貢賦。遼國在松嫩平原設置春季捺缽,也就是遼國皇帝春季的行營。每年春季,遼國皇帝會帶領百官公卿和軍隊到此圍獵、打漁和會見女真各部首領,接受女真的朝貢。遼國還在此設置了長春州,“長春”一詞正式作為地名出現于東北。在不斷的交往過程中,生女真的社會也不斷進步,農業在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中的完顏部學會了冶鐵技術,得以迅速強大起來。
遼國末期,契丹皇帝經常在長春州會盟各女真進行圍獵,并索取女真族的貢品。契丹族的長期索取引發了生女真的不滿,各部紛紛反叛。遼國皇帝則扶持完顏部以對付其他女真部落,實行“以夷制夷”,而完顏部則利用遼國的支持迅速走上了統一女真之路。
完顏部于1114年起兵反遼,并于第二年建立了金國。金國貢獻了遼東之后,就以“女直、渤海本同一家”的名義招撫渤海人,并將之編織在了“猛安謀克制”的組織下。于是乎原本的“渤海人”之名走向了消失,渤海人又重新融入了女真族。
金國遷都燕京之后,大批女真貴族也南遷中原,并最終融入到了漢族之中。蒙古滅金之后,將南遷的女真人統稱為“漢人”。在南遷的同時,金國為了充實東北的人口,也將中原的大批漢人俘虜到黑龍江流域,例如“太祖每收城邑,往往徙其民以實京師”,金國攻破開封后,“驅而北者,無慮十余萬”。當時從中原被遷徙到上京會寧府的人口多達20萬,除此還有大批漢人被安置在五國城和張廣才嶺以東的地區。而這些北遷的漢人,因為長期生活在女真地區,最終成為了女真人。可見,民族的融合是雙向的。
當時黑龍江流域還有大量的女真人尚未南遷,他們總體上還保留著女真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社會較為部落,“各仍舊俗,無市井城郭,逐水草為居,以射獵為業”。元朝文獻中的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稱呼都是女真的別稱或者某一部落之名。“女直”是“女真”的另一種寫法,但元朝將之作為遼東女真各部的專稱,以此來實現分而治之。平定乃顏叛亂后,元朝將遼東大批“女直”南遷,使得東北人口更為空虛。
“女直”被大量遷走后,其他的女真部落就開始了南遷,填補了松嫩、遼東的空白。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水達達部”,原本位于松花江下游一帶,元朝設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憐、孛苦江五個軍民萬戶府,“設官牧民、因俗而治”。元末明初,水達達部不斷南遷,成為一支兼具漁獵、農耕的部落。明朝時期的建州、海西等女真部落就來源于水達達部。水達達部的南遷,對之后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