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世人皆道“老杜”。
這稱呼里,帶著幾分敬重,也夾著幾分刻板印象——仿佛他永遠是那個眉頭緊鎖、憂國憂民、滿身滄桑的“詩圣”。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位詩圣寫起情詩來,也是高手,能讓千年后的人讀著掉眼淚。
在文人三妻四妾成風的時代,出身名門的杜甫只娶了一個妻子楊氏,并且從 29 歲結婚到 59 歲去世,從未納妾(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詩中,找不到任何關于妾的蹤跡,也沒有狎妓風流的經歷),真正踐行了“一生一代一雙人”的誓言,這在古代是極為難得的一件事,
雖然杜甫經常稱呼自己妻子為老妻,但楊氏比他小十歲以上,是一位出身弘農楊氏、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
杜甫結婚之后,大部分的時間是在離家漂泊在長安求功名,日子過得很苦逼,非但沒有錢寄回家,而且還要用家里的錢。
楊氏卻始終任勞任怨帶著孩子住在鄉下,把一貧如洗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在背后默默支持杜甫度過長安求仕的困頓歲月。杜甫心中對這位患難與共的妻子,是滿滿的敬愛與感激。
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撕碎了盛唐的繁華。唐玄宗倉皇逃往蜀地,長安城里的達官貴人忙著卷細軟跑路,杜甫一家也被卷進漩渦之中,在戰火中流離。
杜甫一家逃到了陜西鄜州的山村避難,剛安頓好家人,他就聽說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成了新皇帝。這個一輩子把"致君堯舜上"當信仰的讀書人,坐不住了:"國難當頭,我怎么能當逃兵?"
于是在這個孩子急需父親,妻子需要丈夫的關鍵時刻,他想楊氏提出自己想北上投奔唐肅宗,給國家出點力。楊氏知道自己丈夫的志向,除了囑咐注意安全,什么話都沒說。
杜甫告別家人出發了,剛走到半路,就被叛軍逮了個正著,接著像押牲口似的關進了長安。
深秋的月亮掛在天上,清冷冷的光灑在牢房的窗臺上。杜甫望著月亮,對妻兒的思念如潮水般洶涌,瞬間鼻子一酸的他寫下千古傳誦的深情之作:《月夜》。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這開頭第一句就藏著杜甫的小心機。他明明被關在長安,看著月亮心里想瘋了妻兒,卻不寫“我想你”,偏說你在鄜州獨自看月亮想我,
這種寫法叫 “對寫”,杜甫用這招,把自己的思念藏在對妻子的想象里。
平時可能還有孩子圍著鬧,可今晚她肯定把孩子哄睡了,一個人對著月亮發呆,這份孤獨是戰亂年代多少夫妻的縮影?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杜甫順著妻子的視角往下想,自然就想到了孩子們。孩子們還小,不懂什么叫 “長安”,也不懂媽媽為啥對著月亮掉眼淚。
他們可能覺得媽媽今晚有點奇怪,卻不知道這場分離藏著生死未卜的危險。
這里的妙處在于 “反襯”:孩子們越天真,越襯得楊氏的思念有多沉重。這就像今天許多留守兒童的家中,母親獨自承擔著生活的重擔與思念的苦澀,年幼的孩子尚不能理解生活的艱辛,那份刻骨的牽掛。
杜甫僅用十字,便勾勒出戰亂中一個"孤獨"且"堅韌"的母親形象。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這是全詩最驚艷、最動人的一筆!
夫妻兩人都互相了解對方,即便此時隔著千里,杜甫也能知道妻子在月光下的樣子:霧氣慢慢爬上她的發髻,把鬢角的碎發粘成一綹;月光像水一樣漫過她的手臂,涼得她輕輕搓了搓,卻舍不得回屋。
這兩句如同細膩的工筆畫,以“香霧”、“云鬟”、“清輝”、“玉臂”這些唯美的意象,勾勒出妻子在月下久久佇立的剪影。
她為何久久不歸?只因對丈夫的思念太深太濃!這兩句沒有一個 “想” 字,卻把思念寫得有畫面、有溫度、甚至有觸感。
讀后你能想象出一個女子站在月下,頭發微濕,胳膊發冷,卻舍不得進屋的樣子嗎?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最后兩句,老杜終于說出了心里話:"什么時候能和你一起靠在薄窗簾邊,讓月亮把我們的眼淚都照干?"
"虛幌"就是薄窗簾,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雙照"就是兩個人一起看月亮,這個愿望很簡單,很平凡,就是想你,想和你好好過日子,只要和你在一起,任何委屈都不是事。
杜甫簡單的愿望里,藏著最真的深情。
千年前的月亮早就落了,可杜甫筆下的思念,還在照著每一個為生活奔波、與愛人分離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