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正在開啟的外賣大戰,并不僅僅只是傳統意義上的流量的爭奪,而是一種新模式的孕育。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劉強東前些天的講話當中,看出一絲端倪。據有關報道顯示,6月17日,京東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劉強東在一場分享會中表示,“一個月后,京東外賣很快就會出現一個跟美團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我們也期待這種商業模式能夠讓消費者買到高性價比且安全的食品?!彼硎荆〇|做外賣看中的是背后的生鮮供應鏈,“因為京東整個集團的業務均是服務供應鏈的?!?/p>
劉強東這句話的背后涵義,其實就是京東之所以會做外賣,并不僅僅只是做傳統意義上的外賣,而是以外賣為切入點去做供應鏈的改造和升級。以往,按照我們的理解,互聯網玩家們更多的是做平臺和中心,而不會去深入到產業鏈、供應鏈端。正是因為如此,當京東殺入到外賣戰場,很多人認為,這又會是一場有關市場和流量爭奪。而劉強東的講話,恰恰回應了這一點。京東做外賣,并不僅僅只是為了市場和流量,而是為了做供應鏈。
按照筆者的理解,互聯網玩家們做供應鏈,其實更多地是在尋找自身與產業深度結合的方式和方法,以找到更多新的發展的可能性。無論我們將這種動作看成是虛實結合,還是將這種動作看成是去中心化、去平臺化,這些其實都是產業互聯網的真實體現。因此,當由外賣大戰所點燃的即時零售火焰越燒越旺,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即時零售正在成為互聯網玩家們角逐的新戰場,而這,恰恰是產業互聯網時代真實到來的標志。
即時零售的背后是虛實融合
以美團、京東、淘寶為代表的玩家們殺入到即時零售的賽道,讓人感覺到即時零售依然是互聯網玩家們之間競爭的新戰場。這種看法,并沒有錯。從表面上來看,即時零售的大戰,依然是互聯網玩家們之間的大戰。然而,如果深入到內在,當我們完整看到即時零售的時候,便會看出,所謂的即時零售,并不僅僅只是互聯網玩家們的主戰場。在即時零售的背后,我們需要更多地看到的是虛實融合的大趨勢。
對于互聯網玩家們來講,它們并不僅僅只是做平臺和中心,還要參與到從實體商家到消費者手中的配送環節。換句話說,對于互聯網玩家們而言,它們開始更多地參與到了產業的實際運作過程當中,它們更多地成為了產業的一份子,而非僅僅只是做一個平臺和中心。如果我們再對這樣一種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話,虛實融合,無疑是再合適不過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互聯網玩家們更多地參與到了實際的運作過程當中,通過自身的參與來填補從商品到消費者之間的短板,更好地讓供求兩端實現對接。需要指出的是,從表面上來看,我們僅僅只是看到了外賣員的參與,其實在外賣員參與的背后,互聯網玩家們的數據資源、平臺資源等虛擬資產同樣參與其中。通過這樣一種參與,我們所看到的即時零售,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外賣,而是成為了一個全新的存在。
如果對于這樣一種全新的存在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產業互聯網,無疑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因為所謂的產業互聯網,其實就是一個互聯網玩家們參與其中,互聯網玩家們反哺實體,賦能實體經濟的過程。拿劉強東所說的“供應鏈”為例,其實,它的背后,更多地是互聯網玩家們借助在消費互聯網時代所積累下來的優質資源所開啟的對于產業的深度改造和升級。站在這樣一個角度,我們再去看待即時零售的時候,便會發現所謂的即時零售,并不是外賣的代名詞,而是成為了產業互聯網的真實再現。
即時零售的背后是以產業升級應對消費升級
我們都知道,當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進入到深水區,特別是當流量的紅利見頂,一場以消費升級為主導的新變革,正在上演。對于每一個玩家們來講,找到應對消費升級的方式和方法,建構一種全新的平衡,從而找到新的發展突破口,業已成為了一種潮流和趨勢。無論是玩家們對于AI的全面擁抱,還是玩家們對于新國潮、Z世代等新概念的不斷創新,無一不是在尋找一種應對消費升級的方式和方法。
然而,如果我們對于玩家們對于應對消費升級的做法和嘗試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不難看出,玩家們幾乎都是在用產業升級來應對消費升級,以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建構新的平衡。對于即時零售而言,其實正是玩家們試圖通過產業升級來尋找應對消費升級的方式和方法的真實再現。對于很多的消費者而言,隨著互聯網影響深入,他們更多地需要的是一種“即購即得”的新消費體驗,以更加快速地滿足自身的需求。在這樣一種新需求出現的情況下,傳統意義上的電商模式,其實是無法滿足的。對于互聯網玩家們來講,通過與更多的線下實體店建立聯系,甚至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供應鏈,最終滿足消費者的這樣一種需求,成為了它們以產業升級來應對消費升級的答案。
透過這樣一種以產業升級應對消費升級,我們看到的是,一場貫穿了產業端和消費端的全面升級。如果對于這樣一種全面的升級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這其實正是產業互聯網的最為直接的體現。原因在于,所謂的產業互聯網,擰不僅僅只是想消費互聯網時代那樣,僅僅只是用“互聯網+”的方式來改造消費者的行為方式和消費方式,而是更多地帶來一場產業的升級。換句話說,從產業互聯網的字面意思上來看,它是含有“互聯網”的字眼的,但是,如果我們深度分析,便會看出,產業互聯網,其實并不僅僅只是將消費互聯網時代的模式和打法進行簡單地復刻,而是一種全新的模式。
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產業互聯網當中的“互聯網”,并不僅僅只是單純地指代“互聯網”,它還包含了衍生于“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等新要素。說到底,產業互聯網的本質,其實就是以產業的升級來應對消費的升級。這其實是暗合了即時零售的內在邏輯。當我們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待即時零售的時候,便會發現,所謂的即時零售,其實是產業互聯網的真實再現,其實是產業互聯網從理想照進現實的標志。
即時零售的背后是各方角色的重構
當我們提及產業互聯網的時候,通常會關注到一個最為突出的點,即,產業各方的角色開始發生一次深刻而全面的“重構”和“重混”。更為直白地講,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以往我們所看到的那樣一種角色和定位,開始發生一場深刻而全面的改變。換句話說,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供應端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供應端,需求端同樣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需求端。
這一點,我們同樣可以從即時零售的身上,看出一絲端倪。按照傳統邏輯,很多的互聯網玩家們在即時零售上扮演的是中間方的角色,但是,透過美團、京東的表現來看,它們不再僅僅只是中間方,而是變成了一個真實的參與者。無論是外賣員的加入,還是投身到供應鏈的打造過程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出,它們早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間方,而是變成了一個真實的參與者。因此,在即時零售的語境當中,互聯網玩家們的角色已經完成了一次重構。
并不僅僅只有互聯網玩家們的角色發生了重構,傳統線下的實體商家的角色,同樣也發生了一場重構。按照傳統的理解,線下的實體商家,通常僅僅只是供應商。這里的“供應商”有可能是生產商,有可能是分銷商。它們主要負責將商品輸送給消費者,對于上游的生產,參與度并不太大。當即時零售來臨,特別是各方的角色發生一次重構,它們早已不再僅僅只是充當輸送者的角色,而是開始更多地參與到了產品的生產過程當中。
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也不再僅僅只是簡單的消費,同時,他們還“生產”出需求數據,以更好地賦能上游的產業端實現產業的升級與改造。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即時零售的情境之下,各方的角色開始發生一場深刻而又全面的重構。而這,恰恰是產業互聯網的真實再現。對于產業互聯網而言,它不再是我們所理解的消費互聯網時代下的簡單地去中間化來提升效率,而是通過自身各色的角色重構,重新衍生于一種新的產業,一種新的模式,一種新的平衡,從而開啟一場全新的嬗變。正是因為如此,產業互聯網才會有如此巨大的想象空間。
當消費互聯網的余暉逐漸退卻,我們看到的是產業互聯網時代的朝陽正在升起。當即時零售的大戰再起,特別是當由此所衍生而來的一場供應鏈、產業鏈的升級開始出現,產業互聯網開始真正照進現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即時零售,是產業互聯網的“第一縷陽光”。透過它,我們不僅看到了供應鏈、產業鏈的升級,而且還看到了一種建構與新產業、新需求之上的供求平衡的達成。隨著即時零售的深入,特別是由此所引發的產業升級的開啟,產業互聯網將會釋放出它的巨大的潛能,開啟一個遠比消費互聯網還要富有想象力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