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長安的荔枝》中,大唐小吏李善德千里奔波、跋山涉水,只為完成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將嶺南鮮荔枝送至長安。
圖|《長安的荔枝》海報。
在為“大唐打工人”共情的同時,不知道你是否想過,從嶺南到長安,動輒數千里、翻山越嶺,鮮荔枝真能保得住嗎?那么“一騎紅塵妃子笑”是真實的嗎?
李善德的荔枝運輸路線,圖|《長安的荔枝》。
如果你看過北大博雅特聘教授韓茂莉的《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就會知道這個鮮為人知的史實:楊貴妃盤中的荔枝并非來自嶺南、福建,而是出自重慶一帶。
她指出,四川本就炎熱,重慶地區獨特的小地貌更強化了高溫氣候,至今仍然是長江沿岸“三大火爐”之一,唐宋時期,重慶至三峽一帶廣泛種植荔枝。
圖|《長安的荔枝》。
士兵們從這里采摘荔枝,為確保新鮮,特意選擇了路途較短的洋巴道翻越巴山,再沿著子午道迅速送達長安。因此,洋巴道還獲得了另一個浪漫的名字:“荔枝道”。
圖片來自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五冊(隋唐五代)。
讀到這里,敏銳的讀者或許還會有疑問,就算說把楊貴妃送到嶺南去吃荔枝不太現實,為什么歷史上的唐朝在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情況下,仍然把國都定在交通不便的長安呢?
“就食東都”暴露出關中資源不足、轉運不便的困境。圖|《長安的荔枝》。
其實這個歷史地理問題,韓老師也為我們揭示了答案。關中自古有“天府之國”之稱,土地肥沃、河流縱橫,農業資源豐富,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古代王朝重要的經濟腹地。
同時,關中四面環山,南有秦嶺、北依黃土高原,地勢險要,形成了天然的軍事屏障,堪稱“形勝之區”。再加上自秦漢以來,長安就多次成為帝都,歷史悠久,象征著正統與秩序。
關中地區“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圖|B站韓茂莉講地理。
然而,唐代規模龐大的國家財政需求,逐漸暴露出關中本地資源的不足,尤其長安遠離江淮和關東經濟中心,漕運物資的困難逐漸顯現。同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也為長安帶來了安全隱患。
于是,隋唐兩代均在洛陽另設東都,以緩解長安的交通、資源壓力。這種權衡體現出歷史地理學在揭示古代王朝選址決策上的重要作用。
日本的京都別名洛陽,其歷史始自平安時代的平安京,平安京完全仿照唐代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來設計。圖為日本《洛中洛外圖》,以京都及其周邊(“洛中”指京都城內,“洛外”指城外郊區)為描繪對象。
歷史地理學為何如此迷人?因為讀懂地理才能真正讀懂歷史!就像剛剛提到的,乍看無趣的子午道、陳倉道等,其實與著名的《三國演義》息息相關,劉邦入咸陽、韓信取三秦、諸葛亮北伐,無一不是建立在精準的地理認知之上。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主張趁曹魏防備未備,從漢中經子午谷直取長安。此計出其不意,但也需考慮地形險阻、孤軍深入、后勤困難等問題。圖|影視劇《三國演義》。
丞相的道路,重在以攻為守。
懂得歷史地理,甚至還能提升我們的旅行體驗。韓老師曾說過一個故事,是她在德國萊茵河旅行時,僅憑直覺就精準預測出河兩岸制高點上軍事城堡的位置。這種神奇的預判能力,便源于她對歷史地理學的深入理解。
2025年,是韓茂莉教授在北大講授《中國歷史地理》的第29個年頭,她的生活簡樸至極,幾乎沒有業余生活,在辦公室一工作就是十幾個小時,只為了把課上得更加精彩、有趣。
北大《中國歷史地理》課堂 。
韓茂莉老師的手抄文摘卡。
地理學尤其是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揭示出人類活動與空間的深刻關系。歷史不是過去式,它持續影響著我們的現在與未來。回顧歷史,反思過去,是我們理解自身處境并把握未來的關鍵。歷史地理雖并不顯赫,卻擁有任何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只有理解地理,才能理解歷史。圖|B站韓茂莉講地理。
你看了《長安的荔枝》了嗎?
你覺得這部劇里還有什么歷史地理信息
歷史地理曾給你帶來過什么啟發
在留言區和書友們分享一下吧!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
29年來座無虛席的北大課濃縮后的好書
公號粉絲限量專享
掃碼領券后折扣價再享8折
最終相當于5折優惠
華裔地理學大師段義孚
帶來中國地理和歷史的精湛解讀
掃碼進群,更多福利
-End-
封面圖|《長安的荔枝》
觀點資料來源:《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只有理解地理,才能理解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