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華博商業(yè)評論
郵箱 | hbsypl2023@163.com
高考一結束,一場關于“填志愿”的爭奪戰(zhàn)迅速打響——不是學生之間的競爭,而是企業(yè)與算法、平臺與人之間的較量。
幾年前,張雪峰憑借“嘴皮子”和“干貨”,成為高考志愿填報賽道里的頭號網紅。而如今,騰訊、阿里、百度、夸克、知乎紛紛下場,用AI、算法和系統(tǒng)工程化“搶飯碗”。曾經靠情懷和經驗吃飯的賽道,正迅速被代碼接管。
一門10億級生意,互聯網巨頭也坐不住了
據艾媒咨詢數據,2024年中國高考志愿填報市場規(guī)模達到10.2億元,預計2025年將進一步增長至10.9億元。在這門看似“小眾”、實則全民參與的大生意背后,企業(yè)競逐也在全面加速。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至少有1876家企業(yè)在其名稱或經營范圍中明確提及“高考志愿填報”。就連此前在直播中宣布“停播兩個月”,張雪峰都不惜“打臉”然后迅速回歸,開啟了15場連播。
而今,這條賽道的競爭已從個體老師、民營機構,全面上升到科技巨頭之間的技術博弈。夸克、知乎、百度、支付寶、微信,甚至AI領域的頭部力量阿里、騰訊,正在將高考志愿填報服務“平臺化”、“產品化”、“算法化”。他們盯上的,不只是幾億收入的志愿市場,更是教育科技場景中的關鍵入口。
夸克就是典型代表。自2017年起,夸克就持續(xù)投入志愿填報工具的研發(fā)。今年6月,升級版“夸克高考志愿填報”重磅上線,推出“深度搜索”、“志愿報告”、“智能選志愿”三大核心功能,進一步強化了AI在選校選專業(yè)環(huán)節(jié)的參與度。
以“四川570分,歷史+地理”為例,用戶只需輸入關鍵詞,即可一鍵生成推薦院校和專業(yè)。系統(tǒng)會根據2024年四川高考數據預估排名,智能匹配“沖、穩(wěn)、保底”方案,還可按“院校優(yōu)先”或“專業(yè)優(yōu)先”進行分類選擇。用戶還可以依據公辦、211、雙一流等屬性精準篩選目標院校,甚至查看各專業(yè)的錄取難度百分比。
而知乎、百度、微信等平臺也緊跟其后,紛紛推出一站式志愿填報界面、熱門專業(yè)分析報告、就業(yè)趨勢預測等功能模塊。即便是支付寶,也嵌入了高考查分、分數線查詢、志愿參考的全流程服務。
某種程度上講,這場AI化的“報志愿革命”,不僅是在挑戰(zhàn)張雪峰這樣的“個體咨詢IP”,更是宣告著高考志愿填報的“平臺戰(zhàn)爭”已經打響。
飯碗之爭,AI是否更懂人生選擇?
志愿填報,看似一門門檻不高的服務,實則蘊含著大量決策心理學與信息不對稱的博弈。張雪峰式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源于其對家長心理的精準拿捏。但當AI技術進入這個領域,它所提供的,不是情緒安慰,而是數據建模后的“最優(yōu)解”。
AI之所以被看好,是因為填報的核心變量本質上是可結構化的:分數、位次、錄取率、招生計劃、往年數據、就業(yè)情況……只要數據充分,算法模型自然能給出“沖、穩(wěn)、保”的概率劃分,甚至匹配專業(yè)興趣、就業(yè)傾向,生成全套志愿策略。
而對廣大家庭而言,AI系統(tǒng)最吸引人的,不只是效率,更是“便宜”。不少線上線下志愿填報機構一次服務動輒上千元。相比之下,AI工具幾乎“零門檻”甚至免費開放,無疑是對信息差的直接補足。
某種意義上,這也被視為一次“教育平權”的科技革命。
比如今年網絡上走紅的一位挑扁擔的高考女生,她想報教育專業(yè),夢想當老師。但一些教育博主提醒她:“教育學”并不等于“師范類”,報錯專業(yè)可能南轅北轍。這類“知識盲區(qū)”,恰恰是AI擅長糾偏的地方——在海量案例數據支撐下,它可以防止類似誤選。
但也正因為如此,AI帶來的并非單純的助力,也可能是隱形的“統(tǒng)一模板化”。當人生路徑被“最優(yōu)解”所定義,感性決策的空間、嘗試失敗的可能,也被壓縮到極限。
填志愿原本是人生第一次重要抉擇,卻在數據堆疊中趨于標準化。這種“理性至上”的背后,是一個更加低容錯、更少驚喜的系統(tǒng)性未來。
數據人生,是否真的更“對”?
回顧AI志愿填報在今年的爆發(fā),本質上是技術從“可用”到“好用”的一次質變。而推動它普及的,不只是技術成熟,更是社會心理的變化——人們越來越不愿也不敢“試錯”。
從“天坑專業(yè)”到“高薪崗位”,從“最具發(fā)展前景”到“冷門慎報”,公眾輿論早已將志愿填報的選擇,緊緊綁在“就業(yè)”這根繩上。在這種社會情緒下,家長和考生更傾向于尋找一個“正確答案”,哪怕只是一個算法的幻覺。
AI工具的“合理性”,來自它的數據與邏輯。而這恰恰是許多家庭做決策時所缺乏的。父母的經驗往往來自于幾十年前的認知,孩子的喜好也未必經得起現實考驗。于是,AI的聲音被高高舉起,它不再是輔助建議,而成為了“絕對權威”。
這正是一種人生“代碼化”的體現。
當每一次人生選擇都可以“算出來”、每一步路徑都能被模型預測,“嘗試”的價值開始被質疑,“偏執(zhí)的堅持”顯得多余,哪怕是“我就是喜歡這個專業(yè)”也可能被視為不理智。
這當然提高了決策效率,也提升了成功概率,但同時,它在重構人的認知方式:我們不是在選擇自己的人生,而是在接受一個最有可能通向“成功”的人生劇本。
這究竟是技術進步的福音,還是自我決策能力的退化?恐怕難有統(tǒng)一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