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海智在線第八屆采供破壁會在上海徐匯區漕河涇會議中心成功舉辦。本場大會由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指導,海智在線與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發展總公司聯合主辦,匯聚220余位采購與1054位工廠代表現場參與,是平臺迄今為止海外采購商來源國家最多、未來產業需求最集中、工廠覆蓋地域最廣的一次大型線下對接活動。
本次破壁會得到了各級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徐匯區人民政府區長王華、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副主任申衛華、徐匯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魏蘭、上海數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呂鋒、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顧倫、上海市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衛祖曄等領導親臨現場予以指導。其中,申衛華副主任在下午環節發表致辭。
此次對接會呈現出六個顯著特征,既反映產業趨勢,也折射平臺對接機制的進一步進化。
一、行業趨勢更清晰
創新行業與未來產業采購高度聚集,機器人采購商需求最旺
本次參會采購商中,超55%來自機器人、半導體、新能源、醫療器械、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等高成長性產業鏈。其中,機器人采購商占比超過11%,位列第一。整體來看,到場采購商橫跨60+個細分行業,既覆蓋機械裝備、汽車零部件等傳統行業,也涵蓋微電子、低空經濟、生物醫療等技術密度高、非標研發需求高的新興領域,產業構成“橫向廣、縱向深”,精準體現當下制造業結構轉型的真實輪廓。
海智在線破壁會 主會場對接現場
二、訂單結構更典型
小批量、快結算成為主流特征
本次大會中,52.5%的采購商年采購額集中在1000萬元左右的小批量訂單區間,其中機器人、低空經濟、先進醫療等新興行業尤為突出,訂單普遍呈現“小批量、多品種、快響應”的特征。另有15%的采購商已進入年采5000萬元以上的快速成長階段,6%為年非標采購額破億元的產業鏈龍頭。
賬期方面,整體呈現“節奏快、意愿強”的趨勢。43%的采購商采用月結30天,31%支持預付款或現結,僅6%為90天及以上長賬期,全部集中于驗收周期長、結算流程復雜的大型鏈主。相較往屆,本次對接會的賬期結構對中小工廠更為友好,也反映出《民營經濟促進法》落地后采供關系的積極轉變。
海智在線破壁會 主會場對接現場
三、對接成果更顯著
全面支持創新產品落地
在創新行業與未來產業需求占比高的背景下,仍有超過86%的采購商在現場成功對接到匹配工廠,并表示愿意參與海智在線后續舉辦的同類活動。其中,45%的采購商現場對接工廠數量達20至50家。對于部分零件復雜、技術要求高或交付區域受限的項目,采購商在現場初步溝通后,已通過平臺同步啟動線上定向匹配推薦機制,確保后續精準推進與持續跟進。
海智在線破壁會 主會場對接現場
四、供給覆蓋更廣闊
現場產能網絡橫貫97城
本次對接會現場匯聚來自全國20個省級行政區、97座城市的工廠代表,構建出一張橫貫東南沿海與中西內陸、縱貫多層級制造能力的全國性產能網絡。其中,83%的工廠來自長三角制造核心區,其余分布于廣東、河北、山東、遼寧、四川、重慶等重點工業城市,涵蓋從一線直轄市到制造強縣的多層級制造生態。
海智在線破壁會 主會場對接現場
五、結構設置更突破
雙專區首設,打通全球市場與未來產業
本次對接會首次設立“海外采購商專區”,來自美國、南非、奧地利、墨西哥、阿聯酋等14國的20余位采購代表現場對接中國工廠,構建起“立足本地、對接全球”的結構。
同時,在漕河涇開發區支持下首次設立“徐匯區智能制造專區(漕河涇開發區)”,邀請具備前沿技術能力的鏈主企業現場參會。專區企業中,62%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超半數為上市公司、國央企或準上市企業,覆蓋量子計算、EUV光掩模、人形機器人、AI醫療等未來制造關鍵賽道,加速未來制造能力的市場化落地。
海智在線破壁會 海外買家專區
六、生態協同更緊密
園區資源與金融服務深度參與
平臺生態支撐機制持續優化,現場實現了采購商、工廠、產業園區與金融機構的協同共建。北京銀行上海分行現場為企業提供融資咨詢服務,協助解決訂單匹配后的融資問題;漕河涇開發區精準組織本地鏈主企業對接優質產能資源,并開放“漕河涇開發區模速空間 AI+工業智能加速器”相關咨詢通道,為智能硬件、AI工業等產業方向提供支持。
海智在線破壁會 展位區
除下午的精準對接環節外,大會還設置了圓桌論壇、主題演講、海外采購商亮相、生態伙伴簽約、融資發布等多個板塊,圍繞“穿越迷霧,向光而行”的主題,全景呈現制造業在結構轉型中的挑戰與破壁路徑。上午兩場圓桌論壇分別聚焦“工廠如何鎖住訂單”“采供如何建立長期合作”,邀請產業鏈兩端嘉賓現場對話,從技術、服務、交付等維度深入解析非標制造場景下的合作邏輯,引發在場工廠強烈共鳴。
海智在線副總裁劉海濤發表主題演講,圍繞全球產業趨勢、平臺技術創新與中小工廠的現實突圍路徑三方面,系統介紹了平臺為此構建的支撐體系。隨后,多位海外采購商現場介紹企業背景與實際需求。大會還舉行了海智在線與上海銀行、跨越速運的戰略簽約,并正式官宣完成B+輪融資,標志著平臺能力建設邁入新階段。
海智在線破壁會 現場照片
海智在線創始人兼董事長佘瑩在現場圍繞大會主題進行了精彩分享。她表示,改革開放已走過47年,回顧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歷程,我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核心的競爭力來自于產業的持續發展、制造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由數百萬家工廠構筑的供應鏈綜合能力。我們形成了全球無與倫比的制造業體系,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我們大多數的工廠,貿易能力真的強嗎?
佘瑩提到,當前我國制造業企業的貿易盈利能力雖然“看起來不錯”,但從全球品牌價值的角度來看,大多數企業主要賺的仍是加工費,真正的利潤被頭部品牌賺走了。究其原因,是我們的貿易能力和商務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提升空間。在線下,全球有影響力的展會大都掌握在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家手中;在線上,我們需要花大量成本在Google上購買排名,用Facebook、LinkedIn等平臺去爭取海外采購商的注意力。中國的平臺和品牌在全球的認知度和影響力仍顯不足,海外市場尚未將“選擇中國品牌”視為自然偏好,真正被廣泛接受的自主品牌仍屬少數。
定價能力的缺失也是制約中國工廠向高附加值邁進的一大障礙。目前,很多企業仍采用簡單的“成本+利潤率”定價方式,往往只求“有利可圖”,哪怕微利也愿意接單,卻不了解價格應當反映哪些要素構成,也很少有人能向客戶講清楚“為什么我值這個價”。長期以來,中國產品習慣貼著“質優價廉”的標簽,卻始終難以讓真正優質的產品獲得應有的價值回報。
在連接終端市場的能力上,中國也還遠遠不足。我們缺乏覆蓋全球的連鎖商超或自主銷售網絡,許多產品只能通過小商店、小渠道出海。在更高維度的支撐體系上,如金融、物流、結算等,我們仍有很大的建設空間。
海智在線創始人兼董事長 佘瑩
最后,佘瑩分享道,我們的制造業工廠要真正增加貿易能力,還需要從三個方向發力:第一,增強鏈接市場的能力。有條件的企業應盡早構建渠道、運用渠道、掌握渠道;第二,學會合理定價,真正學會講清楚“貴有貴的道理”,建立清晰透明的成本結構;第三,強化使用貿易工具的能力。工具是藥,使用新工具就等于在增強自身的貿易免疫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