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除了常遇春之外,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二名大將,拼其一生,為老朱家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
朱元璋評價他說:"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
傅友德劇照
明朝七子之一的王世貞,曾說過:“其(指傅友德)遇真主,虎變龍從,刃不虛下,策不虛畫。”
這些言語,都道出了傅友德,是個十分厲害的角色,事實上也是如此,只不過一開始,他并不是朱元璋的嫡系,所以名聲稍遜于常遇春等人。后來隨著戰功不斷,遙遙領先,被封為“潁國公”,并賞賜”丹書鐵券“。
虎嘯風生常勝將軍。
傅友德(?-1394年),宿州相山人,后遷居江蘇碭山(今屬安徽),明朝著名開國將領。為人寡言少語,身經百戰,馳騁疆場40余年,且每次戰爭身先士卒,歷史少有,也是明朝不可動搖的“常勝將軍”,后被封為“潁國公”。
元朝末年,全國各地紛紛揭竿而起,農民出身的傅友德,家里貧寒,僅僅靠一點薄田,度日艱難。不甘就此貧窮落寞的傅友德,投奔了義軍陳友諒的麾下。雖說每次在戰場上,他都表現得非常勇敢,可是就是入不了陳友諒的法眼。
人生要面臨很多個重要的十字路口,任何一個選擇,都將直接影響自己的一生。
1360年,感覺看不到前途的傅友德,審時度勢,換了大哥,率軍投奔了呼聲最高,相對仁義的明君朱元璋。
事實證明,他在選擇之前對過暗號,自從跟了朱元璋之后,傅友德所有的才能,都被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一路南征北戰,捷報頻傳。
至正二十七年,傅友德跟隨徐達第一次北上伐元。
第二次北征北元時,他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
第四次北征北元時,他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
第七次北征北元時,他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
每次上戰場,身先士卒是他一貫的作風,而且是越受傷越勇猛。在一次攻打高冠山的戰役中,藝高人膽大的傅友德,僅僅帶了數百士兵,勢不可擋,一舉攻下高冠山。但不幸的是,流箭射中了他的臉頰和肋骨,可他絲毫沒有退卻,策馬揚鞭,拔下箭頭,又逆襲攻下了武昌城。
他擅長以少勝多打擊敵人,創造奇跡。曾以50騎兵,沖進王保保有著萬余士兵的軍營中;也曾經歷過最艱難之戰,如平定西南之戰,對方派出了象兵,一字排開的大象,橫沖直撞,瞬間將前陣土崩瓦解,眼看將要潰敗,他帶領強弩兵弓箭手,壓住陣腳,愣是把對方給打敗了。
《明史》記載:“初,蜀人聞大軍西征……壽等以象戰。友德令強弩火器沖之,身中流矢不退,將士殊死戰。象反走,躪藉死者甚眾。
可以說,傅友德馳騁疆場40余年,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絲毫不遜于徐達、常遇春,這也是后來他一路從偏裨升為大將,功封潁國公的原因。
自作主張拿下云南。
云南更有溪,丹礫盡無泥。藥有巴賨賣,枝多越鳥啼。
這是《四明山詩·云南》陸龜蒙,贊美云南的經典詩句。可是你知道嗎,如果沒有傅友德,這次的“自作主張”,強勢將云南納入大明版圖,或許有可能,今天的云南就是另一個國家了。
云南,古稱大理。雖說偏安一隅,卻是朱元璋最為頭疼的問題,占據云南的蒙元殘部首領,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和段譽后代相勾結,一直圖謀云南獨立。朱元璋數次派遣使節,促使其投降,但都被嚴詞拒絕,絲毫不為所動。
自然,朱元璋不能善罷甘休,1381年,派出了傅友德率軍30萬,南下征討。傅友德打仗如行云流水,高手過招,招招致命,梁王把匝刺瓦爾密被打敗自殺。
窮途末路的段譽后代,這時候竟然卑鄙無恥,提出一個“緩兵之計”,就是想云南獨立成藩屬國,年年向明朝稱臣納貢。這個歷朝歷代君王,貌似都十分享受的“待遇”,聽起來不錯。如果是朱元璋或其他人在場,說不定就屁顛屁顛地答應了。
可是,這次他們想錯了,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傅友德,雖說沉默寡言,但心里很有主意,一聲:“不可以,擊碎了段譽后人的夢想。
打也打不過傅友德,鬼主意又被識破,段譽后人,只能乖乖接受了對方提出的條件,自此,明朝徹底將云南納入自己的疆土。僅此一點,傅友德的功勞無人能比。
學蕭何買田自污遭拒。
疆場馳騁幾十年的傅友德,勇敢無敵,功高卓著,成了僅僅次于常遇春的大將。
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祖以其軍功卓著晉封傅友德為潁國公,食祿三千石。并說道:“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
著名史學家尹守衡說:”暗鳴跳湯者,只有開平王常遇春,傅友德差強次之,并稱二虎將。
這些雖然都是對傅友德戰功業績的褒獎,可是他也嗅到了“伴君如伴虎”的危險氣息。心里產生了學蕭何買田歸隱,安度晚年的想法。
結果,他將自己的想法,大膽向朱元璋說了,原以為可以就此安度晚年,不成想,朱元璋疑心太重,根本不相信他,拒之。
二十五年,友德請懷遠田千畝。帝不悅曰:"祿賜不薄矣,復侵民利何居?爾不聞公儀休事耶?"《明史》
話說到這兒,傅友德終于明白了,自己估計很難逃過一劫了,可是,“四海之內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王臣”,自己又能逃到哪兒去,又有什么辦法呢?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狡兔死,良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高高在上,位及人臣的傅友德,自然深諳這其中的道理。雖說自己貴為“潁國公”,并有皇上賞賜”丹書鐵券“免死金牌,可是這根本就是個唬人的噱頭,根本沒有什么鳥用。
有人說,傅友德也是人生的大贏家。這樣說也沒錯。
因為朱元璋非常喜愛的九女兒壽春公主,嫁給了傅友德的兒子傅忠;而傅友德的女兒,嫁給了朱元璋的孫子朱濟熺(朱濟熺的父親則是朱元璋第三子朱棡}。他和皇上是雙重的兒女親家,彼此是君臣加戰友加親戚的關系,可是這樣又如何,皇帝翻臉了,是連親爹親女兒都不放過的。
或許,也正是這種關系,讓朱元璋下定了決心,除掉傅友德,以免將來在自己死后,來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藍玉誅,友德以功多內懼。定遠侯王弼謂友德:'上春秋高,行且旦夕盡我輩,我輩當合縱連橫。'《石匱書》
聽聞,同為大將的藍玉,被朱元璋斬殺剝皮,看不慣朱元璋惡行的傅友德,理直氣壯認同了王弼的話題,這更加速了朱元璋欲除之而后快的決心。
洪武27年,朱元璋借故設宴,以傅友德一子傅讓,沒有按照規定佩劍為由,辱罵傅友德教子無方,也有歷史記載,因傅友德沒能吃完一道菜,對皇帝大不敬為由,繼而讓傅友德傳子上堂。
后又傳旨提子人頭,傅友德默默起身,旋即,拿回了兒子血淋淋的首級,冷笑一聲,凜然地答道:“這不就是你要的嗎?”不等朱元璋言語,一代大將,血濺金鑾殿,四座皆驚,悲壯無比。
在眾人面前,被傅友德一語中的,受此大污的朱元璋,氣急敗壞,將傅友德的家人,悉數發配邊疆。
可憐英雄一世,竟然落得如此悲慘下場。
所幸的是,朱元璋滅其九族時,放過了自己的親外孫,也就是傅友德的孫子傅彥名,為傅家留了個后,開枝散葉。
這是不幸中的萬幸,如果泉下有知,這也是傅友德,唯一感到欣慰的吧。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