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墓表八種》是新疆吐魯番雅爾湖古墓群出土的一組珍貴墓志文獻,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以下是其核心信息及價值的綜合梳理和探討,不足之處,敬請各位方家指正:
一、基本概念與發現背景
1.出土與保存:1930年發現于新疆吐魯番雅爾湖古墓群,共八方墓表磚,時間跨度從北魏延昌十一年(521年)至唐永徽五年(654年)。墓表以磚為材,長寬約40厘米,部分為墨書,部分為朱砂書寫,屬“書丹未刻”的原始狀態,未經歷鐫刻工序,直接保留書寫筆跡。
2.文獻著錄:黃文弼《高昌磚集》首次系統整理并研究這批墓表,成為高昌國歷史與書法研究的重要基礎。
二、內容組成
八種墓表分為墨書與朱書兩類,涵蓋官吏、將領及其家屬的墓志銘文,具體包括:
1.令狐天恩墓表,墨書,延昌十一年(571年),尺寸(41.6×41×4.7),楷法謹嚴,類北魏碑刻筋骨。
2.張買得墓表,墨書,建昌十五年(575年),尺寸(35.6×36.3×4.3 ),行楷相參,靈秀健拔。
3.麴彈那及夫人墓表,墨書 , 延昌十七年(577年),尺寸(32.5×32.8)飄逸流美,字密行疏。
4.趙榮昌妻韓氏墓表,墨書,建昌元年(555年),尺寸(35×35×3.7),圓美遒勁,提按轉折分明。
5.田紹賢墓表,墨書,建昌五年(559年)尺寸(34.3×34.3×3 ),行書趣味,北朝峭厲轉向圓潤 。
6.任法悅墓表,朱書,唐永徽五年(654年),尺寸(33x33.5)行楷草意,章法渾然。
7.王阇桂墓表,朱書,延壽十三年(636年)尺寸(35.3×36×3.7 ),章法如草書。
8.史伯悅妻麴氏墓表,朱書,唐永徽五年(654年),尺寸(33x32)楷法端莊。
三、形制特征
1.形制細節朱書、墨書前多在磚面涂粉堊(白堊土),增強吸水性,使筆觸的提按、濃淡、轉折清晰可見。
2.部分墓表帶界格(如《令狐天恩墓表》),體現嚴謹布局;無界格者則自由舒展,呈現行草意趣。
四、書法藝術特征與價值
1.筆法自然?:起筆方圓兼備,行筆曲直相輔,與碑刻的程式化刀痕形成對比。墨色變化?,可見濃淡、輕重節奏,如《任法悅墓表》的粗細與墨韻變化。?書體糅合?,兼具隸書遺韻與行書筆意,筆畫間牽連呼應,體現書寫者的自由表達。?
2.墨跡的稀缺性:魏晉至唐的碑志多為刻石,墨跡本極少存世。此類未刻磚表完整保留書寫原貌,是研究魏碑向唐楷演變的關鍵實證。
3.風格多樣性:端楷典范,如《令狐天恩墓表》融合北魏《高貞碑》筋骨與《馬鳴寺碑》筆勢,功力深厚。
4.行意流露:《張買得墓表》《田紹賢墓表》等字距疏朗,俯仰參差,近《張猛龍碑》健拔之氣。
5.草書章法:《任法悅墓表》《王阇桂墓表》打破行列束縛,行楷中蘊草書節奏。
6. 技法啟示:墨跡清晰展示筆鋒的提按、轉折、頓挫,為習書者提供“免于暗中摸索”的范本,揭示刻石無法傳達的用筆真諦。
7.收藏與研究現狀:主要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部分原件,如《趙榮宗妻韓氏墓表》《田紹賢墓表》等。
8.出版文獻:故宮博物院編《高昌墓表八種》(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收錄高清圖版及釋文。黃文弼《高昌磚集》(2024年影印版)補充官制、紀年考證,附別體字譜。
9.學術焦點:結合墓志考據高昌國官制、世系,分析漢字俗體演變(如“墓”誤為“暮”)及地域書寫差異。
10.歷史文獻意義:墓志銘文記錄高昌國職官(如“兵曹參軍”“鎮西府將”)、紀年方式及合葬習俗,印證了麴氏高昌與中原王朝的政治關聯。朱墨書跡反映當時喪葬禮儀與書寫材料的特殊性,為絲綢之路文書研究提供實物依據。
11.實物佐證?:未經刻工的墨跡直接反映北魏至南北朝日常書寫習慣,修正了“碑刻即原筆”的認知。
12.地域特色?:高昌地區墓表風格獨特,補充了中原以外書法演變的研究空白。?
結語:《高昌墓表八種》以“未刻的墨跡”狀態,成為銜接碑刻與寫本的關鍵材料。其藝術價值在于真實還原了南北朝至唐的筆法精髓,而歷史價值則在于重構了高昌國的社會圖景。對書法研習者而言,它們是突破刻石局限的無價法帖;對史學者而言,則是西域與中原文化交融的沉默見證。
(作者,王敏善、當代書家、一級美術師、資深撰稿人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