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精神,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以“浸潤心靈、涵養人格、賦能成長” 為目標,立足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構建 “課程浸潤、實踐浸潤、文化浸潤、協同浸潤”四維體系,讓美育如春風化雨般融入學生成長全過程,形成具有職教特色的美育浸潤范式。
構建制度化浸潤機制,筑牢美育根基
學校將美育浸潤行動納入 “十四五” 發展規劃,創新 “一重二融三分四有” 美育工作模式:聚焦 “人格養成” 這一核心,推動美育與專業教育、校園文化雙融合,實施分層目標、分類內容、分步推進的三分策略,構建 “有體系、有載體、有評價、有成效” 的四有機制。制定《美育浸潤行動實施方案》《美育工作評價指標體系》等 12 項制度,將美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教師績效考核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形成 “頂層設計 — 過程管理 — 成效評估” 的閉環管理。
作為陜西省美育評價改革優秀案例單位(2023 年獲省級一等獎),學校建立 “政校行企” 協同評價機制,引入行業美學標準、企業文化審美要素,形成兼具職業特色與美育規律的評價體系,讓美育浸潤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打造立體化浸潤場域,拓展美育空間
文化景觀成為浸潤載體:學校以 “知行合一、美美與共” 為核心理念,構建 “空間敘事 + 文化賦能” 的立體化人文場域,將美育基因融入校園肌理:精心打造厚德廣場、財經廣場兩大主題文化空間,以校訓石(鐫刻 “厚德育人、精業成才”)、孔子像(傳遞 “仁者愛人” 思想)、財經文化浮雕(展現算盤、交子等歷史符號)、誠信印章雕塑(寓意職業精神)等 12 處標志性景觀形成文化矩陣,豐富樓宇、廣場、道路、園林、功能區等名稱的文化內涵,讓 “兼容并蓄之美、匠心傳承之美、知行合一之美” 滲透于校園每處角落,形成 “步移景異皆文化,目之所及皆育人” 的美育生態。
學生眼中的“最美陜財”
硬件設施成為浸潤保障:學校建成 2500 平方米 “美育浸潤實踐中心”,涵蓋瑜伽室、茶藝室、陶藝工作坊、花畫實訓室等 12 個功能區,配備專業展演劇場、琴房、影音鑒賞室,年均開展 “高雅藝術進校園”“非遺技藝工作坊” “行走的美育課堂”等活動 80 余場,形成 “課堂教學 — 實訓體驗 — 作品展演” 的沉浸式鏈條。特別打造 “傳統文化體驗長廊”及“美育角落”,陳列學生創作的陶藝、花畫、書法及手工藝作品,讓校園各個角落成為美育 “微課堂”。
新媒體藝術實訓室
全域化賦能浸潤深度:學校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掘美育教育的課程資源,開設了美育通識課和特色課程。其中,線上美育類通識課程共計553門,線下“美學及藝術理論類”“藝術賞析類”“藝術實踐類”美育課共計12門。立足藝術課堂主戰場,堅持課程思政與課程美育相統一,深化美育課程與學科課程交叉融合,開發3 門 “課程思政 + 藝術素養” 省級、校級線上精品課,實現 “線下有場景、線上有資源、全域有浸潤” 的立體化供給。學生通過 “PU口袋” 可自主預約藝術實踐項目,參與“二十四節氣” 主題創作、紅色影視配音等線上活動,年均參與達3千人次。
創新融合式浸潤課程,激活美育內核
構建 “第一課堂 + 第二課堂” 雙育課程體系:為了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其審美能力,學校積極推進雙課堂結合,第一課堂用于美育教育普及,如《大學美育》《藝術鑒賞》課程,將中華優秀文化基因注入課堂,突出理論知識、案例鑒賞、藝術實踐三者結合;第二課堂8門選修課及16個美育類相關社團針對有藝術愛好和基礎的學生,開展藝術提升教學,學生通過參加社團節、大學生藝術節等增強藝術領悟力;課外通過舉辦“創新非遺文化傳承·提升服務社會能力”主題活動周、“非遺文化活態傳承工藝美術匠心鑄魂”論壇等文化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開闊眼界的機會;各二級學院通過組織新生文化季、云端音樂會、操場音樂節、才藝大舞臺、記錄“美”時刻、非遺藝韻展、‘藝’起告別畢業季等活動引導廣大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不斷提升審美和人文素養。
社團節活動
“美育 + 專業教育” 成為素養提升引擎:學校以 “美育賦能專業,實踐深化素養” 為導向,構建起 “專業標準 + 審美培育 + 職業精神” 三位一體的浸潤式育人模式。針對藝術設計類專業,組織工藝美術品設計、數字媒體等 4 個專業學生走進咸陽市渭城區文化館、咸陽博物館,開展 “見物?見美” 非遺藝術實踐,在皮影雕刻、文物鑒賞中感悟中華美學與地域文化,孵化 15 個 “非遺文創設計” 項目。
面向財經商貿類專業,組織 11 個班級學生觀看《我和我的祖國》等 5 部主題影片,并開展故事分享、案例研討活動,將家國情懷融入專業所需的敬業精神,覆蓋 1200 余人次;針對空乘、物流等專業,開展 “職業技能藝術展演”,將禮儀規范、管理流程藝術化呈現。通過 “美育 + 專業” 深度融合,藝術設計專業獲獎 30 余項,財經商貿專業多個項目獲國家級獎項,空乘專業在全國大賽斬獲金獎,實現 “以美促學、以美強技”。
空中乘務專業“禮儀美·職業美”活動
實踐學分制推動浸潤落地:將藝術展演、社區美育服務、非遺傳承實踐等納入學分認定,設立 “美育浸潤實踐月”,要求學生每年完成 32 學時美育實踐。近三年,學生參與 “校園文化藝術節”“三下鄉” 美育支教等活動累計達 5000人次,師生創作作品 300 余件,獲省級以上藝術賽事獎項 50 余項。
校園文化藝術展演
非遺傳承實踐活動
培育內生性浸潤文化,涵養美好人格
以 “三全育人” 理念構建浸潤文化生態圈: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審美情趣、價值取向、藝術鑒賞力、個體素質方面的普遍特點及其個體差異,學校以學生的養成教育為中心,將綜合素養提升、學風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制度體系建設相統一,五育并舉、知行合一、相輔相成、同向發力,形成了一體化的育人體系。與此同時,學校堅持實施五位一體的“厚德工程”和“1+6+X+1”、“向日葵”育人計劃及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師長尤其是榜樣的引領作用,學校開展“尊師重教、感念師恩”教師節系列活動、“最深沉的愛給中國”愛國教育活動、“關愛老人、敬老扶老”重陽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內修心靈美與道德美,外塑行為美與形象美。
美育與德育相結合
學校創設 “美育之星” 評選機制,構建以 “奮斗美、敬業美、匠心美、合作美、創新美、奉獻美” 為核心的六維審美評價體系,將抽象美育目標轉化為可感知、可踐行的具體標準。特別設計定制化美育勛章,以青銅齒輪(象征匠心)、麥穗紋路(寓意奮斗)、銜環紐帶(代表合作)等元素為視覺符號,累計已有 2000 余名學生憑借在技能競賽、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實踐中的突出表現獲此榮譽,讓 “發現美、踐行美、傳播美” 成為校園風尚的鮮明標識。
成效彰顯浸潤力量:近五年,學生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好人好事達 40 余起,6 人獲評 “陜西省大學生自強之星”,畢業生就業對口率提升至 85%,用人單位反饋 “陜財學子兼具職業技能與審美素養,善于在工作中發現美、創造美”。相關經驗在 2024 年全國職業院校美育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成為西北地區高職美育浸潤行動的標桿案例。
從職業技能培養到審美人格塑造,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以浸潤式美育積極踐行 “高職如何育美” 的時代命題。未來,學校將繼續深耕 “美育 + 職業教育” 融合創新,構建 “校內浸潤固本、校外協同賦能、資源融通增效” 的立體化體系,深化課程、實踐、文化等多維度美育浸潤。通過優化 “雙課堂” 協同機制,拓展校地、校企美育合作,整合線上線下優質資源,讓每一位學生在美的浸潤中成為 “德技并修、情理兼修、知行合一” 的時代工匠,為職業教育美育改革貢獻 “陜財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