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河南焦作男孩郭恩惠“北大第一堂課退學,來年又考上清華”的事成了熱門話題。說實在的,我佩服這個小伙子,佩服他身在北大,卻仍有追求,敢于做出決斷的那份承擔。
當然了,這份承擔來自他對自身實力的‘認可’。
這個小伙兒的事,可能有人不了解,我簡單介紹下:小伙子先是考上了北大,雖然是在服從調劑情況下,被一個冷門專業(醫學院護理專業)錄取,但也是實打實的被北大錄取。
可人家只在北大上了一節課,就果斷做出退學復讀決定;在得到北大和父母的同意后,人家復讀一年,第二年以全省前50的成績考上清華,并被心儀專業錄取。
我最初把這事當作“人生試錯成功”的勵志故事在看,沒想到評論區卻吵翻了。
有人說“北大清華名額那么金貴,考上了又退學,白白占用一個北大名額,擠掉別人家孩子?”也有人延伸討論“這類高分考生復讀,多學一年,對應屆生來說更不公平!”
我的第一印象是,這些觀點有道理呀,北大當年如果錄取的不是他,而是一名喜歡護理專業,或者是不喜歡但忍受能力強一點的學生,那很可能就不會出現退學,浪費一個名額的情況了。
可轉念一想,又覺得有點不對,或者說不是不對,大家且聽我說。小郭是被調劑到北大醫學院護理專業的,說明這個專業當年報考的人不足,可能招收到的其他學生中,也有‘被調劑’過來的。而大家之所以接受調劑,當然是看上了北大這塊招牌。
所以小郭進入北大,的確耗費了一個名額,但應該算不上占用、搶走了某個學生‘機會’,因為沒人報考嘛。
當然了,相較于其他被調劑而來的學生,小郭只上了一節課就退學,也可以理解為他忍受能力有限。就像我最開始覺得‘他有魄力’一樣,看了大家的評論,我嘗試著換了一個角度,就得出了另外一種解讀,并且也有些道理。
老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可老話還說,大丈夫要屈能伸才。話都有道理,可要是想單獨拎出來辨個對錯,那就需要添加上特殊的語境。
回到這事上,北大招生名額當然稀缺,但未必就是每個專業都搶破頭。不管是高考后父母幫孩子選擇,還是孩子根據喜歡自己做選擇,小郭被調劑到護理專業,都證明了當年那個專業,在符合招生條件、達到北大分數線的考生中,家長和孩子們沒多少‘相中’這個北大醫學院護理專業。
當然了,在分數達不到的學生中,可能會有人想要這個名額,只是他們沒達到北大的‘標準’,名額自然落不到他們頭上。
所以,落到小郭頭上的這個名額,不能說不珍貴,但的確珍貴性差了一些,當然是針對那些分數達到北大標準的學生而言。
咱們再來說說復讀生,網上吵得更兇的,是“復讀生該不該占高考名額”。
有朋友認為:“復讀生多考一次,相當于‘多一條命’,把應屆生的機會擠沒了,這不公平。”
咱們先看一組數據:2024年高考1342萬考生里,400萬是復讀生——這比例確實不小。而今年高考考生1335萬,復讀生接近500萬,比例大幅提高。單從數據來說,復讀生的確有在擠壓應屆生的‘生存空間’。
朋友們的擔憂看似有道理,自己孩子苦學三年,卻要跟那些苦學4年,甚至5、6、7年的復讀生競爭,的確是不公平。大家可能會覺得這情形就像讓自己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跟小學2、3、4年的孩子打架一樣,勝算渺茫。
其實這里是有一個誤區的,大家認為復讀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多學幾年,對知識的理解、運用、掌握肯定是越來越高的,可實際上,并不是。
復讀對于分數的提高,符合邊際遞減效應,并非是復讀時間越長,成績的增加就越快、越高。
眾所周知的是,每個人都有自身各個方面的極限,比如立定跳遠的極限,百米沖刺的極限等,當然,孩子在學習方面也存在極限。
在某方面能力越接近極限的時候,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換來極其有限的提高,學習上亦是如此。所以咱們也能看到,復讀的學生中,并不是復讀時間越長,成績就一定能提升,因為有些孩子上限可能就是個本科,復讀再多年也上不了清北。
反過來看也一樣,如果每個孩子都能通過復讀一年一年大幅提高成績,那豈不是復讀了5、6、7年的學生,早就把清北包圓了。
通常來說,復讀第二年是孩子最有可能創造最佳成績的時候,這也是國家允許高考復讀的主要考量。
下面針對這點展開來聊聊。
首先,很多朋友認為復讀生影響高考不公平,這里有一個隱性前提:你或者你家孩子是今年高考應屆生。這是每一年應屆生家庭會有的擔心和疑慮,但是也僅存在高考之前。
一旦高考結束,孩子成績出來,心態就會改變。
如果孩子考得不錯,也被理想大學錄取了,復讀生會變成無所謂的存在。假如孩子考得不好,發揮失常,或者是報志愿有誤,此時反而會心存感激,感謝復讀的‘合法存在’讓孩子有了再戰一次的機會,且不再糾結于復讀公不公平的,甚至會覺得復讀反而更加凸顯公平。
復讀本身是“用時間換機會”的選擇,復讀一年,要扛住“二戰”的壓力,可能面對“考得更差”的風險,還得花額外的精力和錢。這成本,不是誰都能隨便“氪”的。
而國家允許復讀存在,一方面是考慮到‘一考定生死’模式的確存在弊端,比如孩子發揮失常,志愿填報失誤,更重要的是給那些高考失敗的人多一次機會,給努力的人多一些出路。
復讀的本質是“加練”,不算“搶道”。
咱們還可以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復讀生里有多少是“隨便試試”的?比如一些只考了200多分,甚至更低的學生,幾乎沒人會選擇復讀。為啥,因為上學對他們來說是煎熬,他們不想努力,努力了也沒用,他們的天賦并不在學習上。
反而,大部分的復讀生,是“第一次沒發揮好”或“有明確要沖擊名校”的,這種“二次沖刺”,更像“對自己的高要求”,而不是“占別人便宜”。
有人可能要問:“就算規則允許,名校名額這么少,憑啥讓一個人占兩次?”
這兒得明白個理兒:名校的價值不是“發資格證”,而是“找對人”。
舉個例子:一個對考古完全沒興趣的學霸被北大考古系錄取,每天上課像“聽天書”;另一個從小愛挖化石的學生,卻因分之差落選——這時候,前者占著名額反而是“資源錯配”,對教育來說才是真浪費,復讀給了雙方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當然,時間上都浪費了一年,可是總比煎熬四年,畢業后又實在干不下去,轉行到其他領域要好吧。
還有人擔心:“要是大家都學他退學復讀,名額不就被‘反復橫跳’的人占光了?”
咱得說句大實話:能兩次考上清北的,本來就是“萬里挑一”的“人形錦鯉”。這種極端案例,根本不具備“復制性”。
另外,復讀生并非跟應屆生完全一樣,在錄取院校和規則上,優先級是排在應屆生之后的。比如兩名分數完全相同的考生,同時符合某高校的最低錄取分數,并且兩人需要競爭一個名額時,應屆生的優先級就會高于復讀生。
復讀生,不會影響高考的公平性,咱們真正要警惕的“不公平”,是“走后門內定名額”“偽造材料混進名校”這些“規則外操作”。
郭同學的兩次錄取,都是憑分數說話:第一次考北大是全省前幾,第二次考清華還是全省前50。整個過程,沒有“暗箱”,沒有“關系”,純純是“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體現。
最后,咱們聊聊教育的本質。高考、名校,到底是“人生終點”,還是“人生起點”?
郭同學的故事,其實給了個挺有意思的答案:教育不是“站在前排就沖到底”,而是“允許你在賽道上調整方向”。有人第一次選了賽道發現不對,退回來重新選——這不是“浪費”,而是“更清醒地出發”。
就像網友說的:“人生又不是高考答題卡,填錯了不能改。”教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允許“試錯”“調整”“重新開始”。
你看,有人高考失利去學手藝,后來成了“非遺大師”;也有人名校畢業卻轉行創業,最后成了“行業黑馬”——人生的可能性,從來不該被“一次選擇”框死。
郭同學的兩次清北錄取,本質是“規則內的試錯”“資源的優化匹配”。至于“浪費名額”“復讀不公”這些爭議,其實是大家對“教育公平”的樸素關心。但公平從來不是“一刀切分蛋糕”,而是“規則透明、機會均等”。
畢竟,教育這事兒,說到底是場“各找賽道”的長跑。有人先沖,有人調整節奏,有人調整方向。
只要規則在,目標明確,跑法兒從來不該被定義死——你說呢?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