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蚊蟲蠢蠢欲動
樹下、草叢、房間里
無處不在
給夏日生活帶來了許多困擾
防蚊蟲應急攻略
教你見招拆招
被不同蟲子叮咬后
處理方法大有不同
①蚊蟲叮咬處理方法:
?冷敷:可以用冷毛巾覆蓋被叮咬的地方10至20分鐘,或用毛巾包裹冰袋墊冰敷每次5至10分鐘幫助緩解瘙癢,注意冰袋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止癢藥物:涂抹爐甘石洗劑、花露水或用中草消炎藥膏處理。注意薄荷膏不宜用于2歲以下的孩子。
?避免抓撓,若皮膚破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防止感染。
②蜱蟲叮咬處理方法:
?正確移除蜱蟲:鑷子、風油精等。
?傷口后續處理:肥皂水沖洗后,用碘伏或酒精清潔叮咬處。
③出現這些癥狀必須就醫:
- 蜱蟲口器殘留體內無法取出。
- 叮咬后出現以下癥狀:
?“游走性紅斑”(萊姆病典型皮疹:牛眼狀紅斑擴散)。
?發熱、頭痛、肌肉酸痛(可能為蜱傳腦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關節痛、乏力(警惕萊姆病或無形體病)。
了解驅蚊產品成分讓防護更安全
①合成類成分(經科學驗證安全有效):
避蚊胺(DEET):成人建議濃度不超過30%,兒童不超過10%(2 個月以下嬰兒禁用)。避免直接噴灑在面部,可噴于衣物上。
派卡瑞丁(Picaridin):溫和低刺激,適合兒童(2個月以上)和孕婦,濃度建議不超過20%,對衣物無腐蝕性。
驅蚊酯(伊默寧,IR3535):低毒、低刺激,適合敏感人群(如孕婦、兒童),常見于噴霧或乳液,持效約4至6小時。
②天然植物成分(持效期短,綠色安全,需頻繁補涂):檸檬桉葉油、香茅油、薄荷油等,適合短時間戶外活動。
驅蚊產品要根據場景使用
室內環境:優先選擇電蚊香液/片(無明火,成分緩釋),或低煙、無煙的盤式蚊香(需注意通風,遠離易燃物)。應做好紗門、紗窗物理防蚊措施。
戶外長時間活動:選擇高濃度驅避劑噴霧(如20%~30%DEET)或長效驅蚊乳液,搭配驅蚊貼、手環(輔助作用,非主要防護)。
防蚊貼、驅蚊噴霧等產品的根本性區別要看產品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是中草藥提取物還是化學合成類驅避劑,需要分辨。
防蚊貼一般通過散發驅蚊成分來形成一個相對較小范圍的保護圈,通常適用于局部防護,如兒童推車、嬰兒床等小空間。
驅蚊噴霧可大面積噴灑,能快速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防護范圍較廣,但不同產品的有效時長和防護效果因成分和濃度而異。
驅蚊叮一般是用于蚊蟲叮咬后緩解癥狀的產品,與防蚊貼、驅蚊噴霧的作用不同。
驅蚊類產品使用有禁忌
通用禁忌:
避免接觸敏感部位:所有驅蚊產品均需避開眼、鼻、口及破損皮膚,噴霧類建議先噴于手心再涂抹。
勿混用多種產品:切勿疊加使用含不同成分(如DEET+派卡瑞丁)的驅蚊產品,可能導致成分過量,增加刺激風險。
及時清潔:戶外活動結束后,及時用肥皂清洗涂抹過驅蚊產品的皮膚,減少殘留。
特殊人群使用禁忌:
孕婦:禁用含DEET(濃度>20%)和鄰苯二甲酸酯的產品,避蚊胺類似物(如羥哌酯)及未明確成分的“偏方”產品,優先選擇派卡瑞丁或驅蚊酯,使用前咨詢醫生。
兒童:2月齡以上可使用10%以下DEET或派卡瑞丁,禁用含檸檬桉葉油(<6個月)和酒精(易刺激皮膚)的產品。禁用成人高濃度產品,避免選擇香味濃烈(易吸引誤食)或含樟腦(可能引發中毒)的配方。
過敏體質者:使用前在手腕內側做皮膚測試,觀察24小時無紅腫瘙癢再使用。
夏季防蚊蟲叮咬攻略
速轉你關愛的家庭群
來源:新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