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站在2020年前后,b站會顯得更有“錢景”;
如果站在2025年前后,抖音目前的產品體量、內容池、商業模式對創作者&用戶都更有吸引力。
所謂內容平臺的前景,分為幾個方面——
【1】內容平臺能提供多少用戶想看的內容;
【2】創作者能通過平臺獲得多少有尊嚴和體面的實際收入;
【3】平臺能提供怎樣的營收手段;
【4】平臺運營是否能真正尊重、輔助創作者。
我們逐一細拆——
【1】內容平臺能提供多少用戶想看的內容
從綜合數量說,抖音肯定是遠遠大于b站的;
但b站并非沒有優勢,
以我熟悉的游戲區而言,很多手游的劇情全錄屏,抖音很少有,b站就很多,
主線劇情有、支線劇情有、不同語種有,甚至還有雙語字幕。
同時,b站的確有一些可以視為【學習視頻】的硬核內容,這些真正的“知識類視頻”往往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如數理化,而非人文科學領域。
抖音的視頻風格一直主打“短平快”,雖然長期浸淫“奶頭樂”的確不是好事,但我們退一步思考也能明白,很多網民打開手機的【核心】是為了找樂子——【開心】才是【需求】。
對比抖音的那種接地氣,b站的內容風格顯得“雅致”了一些,但,舉個例子,又有多少人會頻繁復盤游戲主支線劇情?又有多少人會認真研習各種學科知識?
即使這類用戶量達到1000萬,甚至5000萬,面對近10億網民這個綜合體量,還是“小眾”了。
換句話說,b站的作品出現在抖音的產品池,對抖音用戶是增多了選擇;但反向不行,類抖音的短視頻出現在b站瀑布池的這幾年,并沒有顯著改善用戶的觀感。
摸著良心說,如果你想看短視頻,你會去抖音還是b站?
產品池越大,能吸納用戶的基數就越大。
【2】創作者能通過平臺獲得多少有尊嚴和體面的實際收入
想把視頻做好,踏踏實實做成一件吸引人的商品,全職的優勢遠大于兼職——
雖然我不否認很多人利用業余時間能打磨出精品,但如果從“敬事敬物”的角度說,匠人都是要全心投入才會有回響。
如果屏幕前的你認真做過視頻,也獲得過收入,那么,請客觀想想是抖音給的激勵更多,還是b站給的更多?
從創作者視角說,選擇一個主平臺,類似于加盟一家商會——如果真的把創作當成一種事業,商會能否給予【尊嚴】或者人情,同時,商會能否憑借自身優勢讓創作人獲得與付出相當的收入,很重要。
b站【目前】的問題之一,是對抄襲和洗稿的縱容。
雖然每家平臺都有不同程度的抄襲和洗稿,但我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事兒——我遇見其他小up主被大up主抄襲的事兒,出于憤恨發了呼吁保護原創、關注小up的動態,結果,被舉報成【引戰】而刪除。
這事兒想來也奇怪,首先,要有人來【舉報】;其次,還要人還審核【動態】。
那么,舉報人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審核者認為動態引戰又是如何界定的?
不過,我發的第2條同樣呼吁保護原創的動態頑強回到了現在。
對抄襲和洗稿的縱容的背后,是目前平臺更愿意將【資源】傾斜到大up主身上,像動態里提及的兩位卑微的小up,抄襲他們的都是50萬粉以上的大up——
所以,平臺的做法對外的感覺是,大up,愿意保,如果是和平臺有簽約關系的,更是力保;至于不成氣候的小up主,壓一壓就過去了,苦苦底層用戶嘛。
現在回到創作者層面,屏幕前的您,如果您寫的回答、評論,做的視頻,被人截屏、洗文案,然后發布,您發現后視圖維權,但平臺卻把你的嘴死死捂住,抄襲者的粉絲還會對你各種口誅筆伐,你是否會覺得平臺與抄襲者是共犯?
其實,很多中小體量的up在平臺難以獲得【有尊嚴和體面的實際收入】已經延續了好幾年,對于平臺,眼下的大環境在這里,維護好大up的利益,就能保證相當數量的忠實粉絲的粘性,就可以了。
換言之,中小體量up創作的內容也不是平臺當前的重點關注對象——目前萬播的收入是多少,相信大家搜搜都有數。
回到平臺選擇上,如果你是一個起步期的創作者,一個平臺能相對更尊重原創,也能愿意給出更高的收益,你會更愿意在哪個平臺上發展?
甚至,我還可以這么說,如今(2025年),小紅書對原創的保護都比b站強硬,而且,1000粉程度的商業化,小紅書都要比b站更有優勢。
【3】平臺能提供怎樣的營收手段
這主要是討論平臺的商業化程度,商業化水平越高,創作者就越能借助創作這種形式獲得更高收益。
客觀來說,b站整體的商業化并不好,我們并不否認有甲方愿意在b站買開屏廣告,通過征稿活動買量造勢等;
但還是以我熟悉的游戲領域為例,不少游戲的宣發有時會選抖音而不選b站,而且,如果大家去看看創作者后臺的活動,b站后臺的活動相較于去年是少了一些的——當然,必須承認,甲方縮減宣發是因為經濟環境萎靡,更多也是在掂量廣告性價比。
此外,還是回到前述的一點,如果總是與平臺合作的大up通過商單吃掉宣發中的大部分,這種內容生態一定會逼走很多成長期的中小up——他們也許會出于增強品牌優勢的考據,多平臺分發作品;但因為和平臺缺少“感情”,所以有一種“無所謂”的心態。
內容平臺的生存發展模式,比較良性的發展是,前期給予中小微創作者一定(相對)可觀的激勵收入,等成長到一定階段后,通過商單、帶貨、直播等與平臺進行分賬,這樣平臺與創作者都能活,而且,也有助于新老創作者的迭代。
抖音在這方面是基本打通了——只要創作者是用心打磨作品,不管是視頻、圖文帶貨、直播帶貨等,都能慢慢找到自己的生態位。
而且,因為抖音現在“不差錢”,平臺還是愿意補貼不同領域創作者,去豐富整個內容池的數量、質量(和差異化),甚至,愿意專注通道業務,而剝離“并不那么順手的游戲業務”。
當然,我想,如果抖音之前能把高凈利潤的游戲業務做起來,還是愿意深耕游戲業務的。
對比而言,b站的問題還是【缺少能持續高利潤的營收手段】。
b站目前的收入項大致有:游戲運營(自研和代理)、直播(抽成)、會員購(賣貨)、賣課、廣告(含甲方需花錢投放的花火商單)。
雖然《三國》的確扭轉了b站財報的頹勢,但很明顯,這部分凈利潤并沒有有效“投入再生產”——如認真扶植新生代創作者。
而且,大會員這個概念也慢慢變得【負面】,既不能讓付費用戶看到更優質的內容,也和充電視頻有本質沖突。
至于可以躺著掙錢的游戲通道代理業務,“b站服”并沒有讓玩家覺得倍有面兒,在玩家圈中口耳相傳的是“一定要選擇官服”。
如果b站有天能打開【能持續高利潤的營收手段】,也許會讓中小創作者的處境更好一些。因為這意味著能分出一份人力和財力去輔助他們成長起來。
只有新的內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戶和觀看數據,甲方才愿意買各種商單,這樣的商業循環才能正向。
如果內容乏善可陳,用戶用腳投票,數據萎靡,甲方對平臺缺少信心,商單銳減,平臺必然走入下滑期。
【4】平臺運營是否能真正尊重、輔助創作者
其實前三個點已經以相對通俗的方式對比了兩家平臺的優劣。
但創作本身還是人與人的溝通,換言之,我們的每一個文字、每一期視頻,都是在嘗試打動受眾的心,產生一種情緒共鳴。
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媒介,運營(編輯)比平臺這個【概念】更重要。
這就牽扯到如下細節——
第一,編輯如何從海量產品池識別符合平臺生態的優質作品?
第二,編輯如何與創作者溝通,影響其創作方向和風格?
第三,編輯如何分配手中的資源,讓創作者與自己產生相互輔助的共贏關系?
可以這么說,一個好作品可能會因為算法吃虧,但因為編輯的力推就可能形成爆款。
所以,編輯本身的情商——即與創作者的溝通風格,和對受眾喜好的把握——即利用算法制造潮流,往往決定某個時間段受眾會看到哪些內容。
關于這點,b站和抖音,或者說所有平臺的編輯,都會有各自的風格,也會引發各自的問題。
有時候,真的需要雙方看“眼緣”——當然,不是說面對面的親近感,而是文字溝通時雙方在字里行間體現出的誠意。
以上,算是我對b站和抖音兩家平臺創作體驗的階段性總結。
如果從投資角度說,b站股價目前在低點,終歸有漲的時候,做個短中線還是有盈利空間的;但如果以平臺目前在可見宏觀策略上的“短視”、甲方投流頻次的減少、負面事件頻出等的情況看,平臺中長期的財務情況不見得向好——繼續主打開源節流就另說。
從創作者視角說,如果就是為了賺錢,目前抖音的各方面優勢遠大于b站;如果單純只是想擁有一個視頻版朋友圈,顯然b站更有優勢,也容易接觸到同好——畢竟,b站的網頁版比抖音的網頁版好用一些。
而且,可能因為很多人上抖音就是為了找點樂子,抖音評論區的氛圍要比b站好了不少。
如果退回到宏觀視角談公司發展前景,抖音的綜合優勢遠遠大于b站。
像抖音這種已經成為國民性軟件的體量,就和騰訊的QQ&微信一樣,會成為“基礎設施”,它也許會面對必然的生命周期,但至少在可預見的10年內,只要抖音沒有腦子一熱觸及紅線,必然是“大而不會倒”。
b站,目前沒有成為全民性平臺的底氣,高層似乎也沒有這種野心。如果沒有一些外部力量推動b站做一些顛覆性整改,平臺生態大概會持續3、5年都這樣——這時候,它就變成了“傳統制造業公司”。
什么意思呢?還是以游戲宣發舉例。
目前新手游宣發,b站總會有個號,雖然交了廣告費不見得就得到預期回報,但這部分預算總還是要放出去。其他acg領域的企業號同理。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個糟心的結論,作為b站的觀眾,其體驗要好于b站的up主——視頻本身也許沒啥意思,但彈幕讓作品更有意思。很多時候,我們是期待彈幕而去看視頻。
另外,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
快手、斗魚、虎牙的存在感好像就沒以前那么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