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日前,貓耳FM內容生態大會在上海召開。這場大會的參會者除平臺方外,還有內容創作者、合作伙伴及用戶代表,幾乎清一色都是35歲以下年輕人。在這里,能清晰地看到年輕人如何在聲音經濟蓬勃發展的浪潮下尋找發力點。
當前,各種廣播電臺紛紛轉型做視頻的情況下,為什么還會有人愿意為廣播劇付費?看小視頻、小短劇不“香”嗎?
廣播劇創作者與平臺運營方共同探討創作內核與實踐。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攝
“實際上,廣播劇的創作空間更大、想象空間也更大。”配音演員、導演姜廣濤?說,廣播劇的創作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而聽眾也可以有各種想象空間。
“每次有人問我,為什么要做某個劇時,我都會回復他,平臺給我推薦了這個劇,我就做這個。我相信平臺的推薦。”知行天地工作室創始人路知行既是配音演員,又是廣播劇導演,也是老板。他說,“我們這種獨立制作人需要更多機會探索多元題材”。現在,他得到了平臺方對原創內容的扶持,有了穩定的受眾,培養了一批具備高知背景、消費能力與審美素養的核心用戶。
聲音經濟是一個完整的廣播劇發現、生產、投放、盈利的產業鏈。上游是優質的小說文本,中游是聲音創作者們進行的廣播劇創作,下游則是“IP雙選會”。在雙選會上,平臺方會開放數百個已購版權的IP,邀請外部工作室共創。
徐博分享貓耳平臺的廣播劇實踐。貓耳供圖
AI大模型在今年給聲音創作者們帶來了更多掙錢的機會。今年貓耳接入AI大模型后,首頁點擊率提升6倍,劇集播放時長增長4倍,老劇流量顯著回升。
bilibili貓耳事業部總聲音經理徐博透露,未來貓耳將朝著三大方向發展:一是個人IP的孵化;二是線下場景的拓展,今年年底將舉辦“十刻想見你”返場活動;三是IP衍生品開發,涵蓋虛擬道具、周邊及高價值藏品等。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