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 何
過去幾年以來,我們的存款利率在持續下降,如今的存款利率,已經是建國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且預計還會不斷下降。
活期利率現在只有0.05%;
定期整存整取三個月期、半年期、一年期、二年期,分別為0.65%、0.85%、0.95%、1.05%;
三年期和五年期也只有1.25%和1.3%。
按照通常理解,如此低的存款利率,意味著存錢幾乎已經接近無利可圖。
但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盡管利率一低再低,但是我國的居民存款卻越來越多,低利率絲毫不影響老百姓存錢的積極性。
從央行公布的存款數據來看,居民存款還是一如既往的猛。
2025年第一季度,我國住戶存款增加9.22萬億元,相對于2024年同期的8.56萬億元增長7.7%。
相當于2025年第一季度我國人均新增的存款就達到了6500元左右。
最關鍵的是,這幾年我國住戶存款增量每年都很猛。
從2022年到2024年,我國住戶每年新增的存款分別為17.84萬億元,16.67萬億元,14.26萬億元。
再加上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的9.22萬億元,截至目前,我國住戶存款余額已經突破160萬億大關,達到161萬億左右。
這?波存款潮,眼下來看還遠未到盡頭。
為什么利率降到很低,并沒有打壓老百姓儲蓄的積極性,反而讓存款越來越多呢?
我覺得最大的根本原因還是沒有信心。
大家不是不想花錢,是沒錢可花。
宏觀層面,最新的M2約有325.17萬億,M1 109.14萬億,但M2的增長速度是8%,M1的增長速度是1.5%,兩者的剪刀差越來越大。
對個人來說,M2就是你錢包里的現金 + 銀行里能隨時取的活期存款 + 定期存款、理財、公積金等“暫時不能動但能變成錢”的資產總和。
M1就是就是你口袋里能隨時掏出來花的錢,加上存在銀行里隨時能取出來的活期存款。
這就意味著,更多的活期存款變成了長期存款、定期存款,錢沒進入消費領域,錢也沒進入實體領域。
那錢在哪里?
這里面牽扯了一個概念,“流動性陷阱。”
凱恩斯說過:人們為什么持有一張紙(錢),動機有三個,第一個交易、就是買東西,第二個投機、把他叫做投資,第三個預防、就是安全,當這三個動機中占上風的變成預防性動機的時候,就進入了流動性陷阱。
為啥呢?
你無論降準、無論降息,大家就是不花錢,大家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需要,你無論怎樣降息,大家都不借錢,都不投資,這叫流動性陷阱。
我不知道高層是怎么看待存款的,但是我相信對很多普通人而言:
銀行存款賬戶里的數字,是對抗不確定性時代最有力的武器。
存款賬戶越豐厚,安全感越強。
至于能獲得多少利息收入,已經不再是首要考慮因素。
而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對于普通人來說,也確實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
存款利息一降再降,如今甚至在全國性的銀行里,已經很難找到3%以上利率的銀行了。
大家都去存定期,正是因為定期所能取得的回報是比較確定的,是能夠鎖定比較長時期收益的。
大家預期未來利息會持續下降,現在存定期可以防止未來利息不斷走低。
另外也說明大家不愿意進行任何高風險行為,寧可吃可憐的利息也不愿意冒險投資。
而居民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例再過去一段時間還在不斷增大,這說明有存款的儲戶他們不愿意投資,不愿意買房,不愿意買股票,也不愿意去開廠開商鋪。
因為這些都沒有賺錢效應,投入就是虧。
在沒有賺錢效應的情況下,整個社會都會逐漸偏保守,不愿意持有M1現金,而愿意持有M2定期存款,獲得更高的穩定收益。
更別說在近幾年房價下跌的過程中,這種“紙面財富的脆弱性”被得到進一步加強。
之前房地產上行時,房子其實心理層面作為一個家庭的最終的保證,實在不行可以兌現成錢,或者換個小的房子,來解燃眉之急。
也就是房子在家庭資產負債表中,充當了財務的最終兜底的角色。
要不怎么會有丈母娘經濟呢?實際上是一種農業文明思維的樸素的對于婚后家庭的一種經濟上的底線保證。
而現在地產這個狀態,造成這部分突然缺位了。
人就會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失去了安全感,而產生一種經濟上的焦慮,只能被動拼命地存錢來緩解焦慮。
所以降息一直效果很差,因為這部分錢所處的心理賬戶位置是對于家庭經濟上不確定性的保證,是一種心理與風險的雙重補償,而不是消費。
所以說大量經濟學家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因為他們基本不會有這種焦慮,這就如同“不入世何以出世”一樣,所以就造成他們也無法理解造成這種狀態的市場心里本源是什么。
而且他們眼里只有數字,甚至用純數學來計量經濟,覺得根據所謂的“理論”,只要利息夠低,“理性人”就會自動把存款轉換為消費與投資。
從這個角度說,認為股市會大漲,房產價格會回暖的人,大概率會繼續錯,因為有現金的人,不斷的將現金變成定期存款,根本不是活期存款,不會投入到這些市場里去了。
另外說一句,反而這幾年選擇存錢的老百姓其實都成了贏家。
最近幾年,買房的人,房子基本上都跌了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
買股票的,也大概率被深度套牢;
買理財的,很多都遭遇了平臺暴雷跑路
反而是看似保守的儲蓄收獲了最穩定的回報。
利息最高的時候,如果選擇存款,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至少能有10%的累計收益。
那么,人人都節衣縮食、增加儲蓄,到底是好是壞呢?
這其實是個兩難的問題。
對個人來說,在經濟下行、收入增長放緩的時期,多存錢、為未來做準備,無疑是理性的、正確的選擇,是好事。
但對整個國家經濟來說,如果每個人都只存錢、不消費,工廠的產品賣不出去,公司的投資沒有回報,就會導致經濟活力下降,這又是壞事。
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經濟環境不好,大家感到不安,于是拼命存錢 -> 消費和投資減少,經濟變得更差 -> 大家感到更不安,于是更加拼命地存錢……
可以說,我們可能已經在這個循環里轉了幾年了。
如何走出這個循環?
想要打破這個“越存越慌、越慌越存”的怪圈,讓大家敢花錢、愿花錢,光靠降利息恐怕不夠,關鍵還是要給大家實實在在的“安全感”。
方向無非兩個:
一是,織一張更牢固的社會保障網。
如果在醫療、教育、養老這些問題上,大家都能少一些后顧之憂,知道自己和家人在生老病死面前有堅實的依靠,那自然就不需要過度儲蓄來“自保”了。
錢也就能更放心地從銀行賬戶里走出來,變成拉動經濟的活水。
二是,讓大多數人的口袋真正鼓起來。
想提振消費,關鍵要看誰的消費意愿最強。
一個高收入人群拿到一萬塊,可能只是賬戶里多了個數字;
但一個中低收入家庭拿到一萬塊,可能就會立刻轉化成孩子的學費、家里的新電器或者一頓豐盛的晚餐。
因此,長遠來看,必須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讓財富分配更均衡,形成一個龐大的、有消費能力的中等收入群體。
說到底,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家對未來的憂慮,那么這種“恐慌式儲蓄”的趨勢,可能就很難停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