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塔西佗陷阱?
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公信力陷阱。得名于古羅馬時代的一位歷史學家塔西佗,他寫過一本專著《塔西佗歷史》。后來被引申為一種社會現象,可以泛化地理解為管理層失去了公信力。
中國有這個問題嗎?
一定有,否則就不用專門為民營經濟立法了。記得改革開放初期,其實條件非常差,但政策提供了一個寬松的政治背景,對現實與意識形態不可避免的沖突,鄧公的選擇是“擱置“,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去說明一切。民營的老板沒有來自意識形態的恐懼,把身家性命交給了市場; 市場是競爭性公平,決定命運的是亞當.斯密的無形之手,怪不著它; 民營經濟的老板不論成敗,不會抱怨社會,愿賭服輸; 不管多艱辛,創業者前赴后繼,信心滿滿。
現在為什么又信心不足了?
原因是復雜的,也有經濟大環境的問題,但也不能不說,敘事發生了變化刺激了老板們的神經,網絡上有意無意地掀起了對民營經濟批判的浪潮,剝削、血淋淋的資本、私人資本的無序擴張,這些富于敵對性的詞語沖上了熱搜,這就不是經濟環境好與壞的問題了,網絡批判喚醒了民營老板們的求生欲,如果不從理論上重塑非公經濟的市場地位,一旦陷入塔西佗陷阱,失去的將是一個時代。
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選擇是自主的,如果經濟與政治出現了本質上的沖突,安全性就成了老板們的首選,錢要賺,安全更重要,耐心資本將逐步轉向投機性,能賺錢就堅守,賺了錢就全身而退,去做閑云野鶴。
于是,專家們都在談重建民營信心,都說信心比金子更珍貴,但是,怎么重建信心?
歷史將被動地站在十字路口,不破不立,或者各有各的敘事,說著兩種語言,政策在空轉。政策降息,企業卻沒有擴表的沖動,選擇安全性,清理負債表,從而陷入流動性陷阱。
所以,看起來是不痛不癢的意識形態的沖擊,看起來是網終上行走的民粹主義,傷害的卻是主導中國市場經濟的民營經濟對未來的預期與信心,這就是經濟困局的一個重要成因。
中國經濟現在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成功的信號,希望這個信號來自民營經濟的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