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程序員小林最近總被肩頸酸痛困擾,連吃飯時張嘴都伴隨“咔咔”聲,嚴重時甚至張不開嘴。起初他以為是熬夜加班導致,直到一次聚餐時咬下牛腱肉后突然劇痛,才被醫生診斷為“顳下頜關節紊亂綜合征”。醫生提醒,像魷魚絲、牛腱這類需要反復咀嚼的食物,可能正在悄悄加重關節負擔。
顳下頜關節(俗稱“掛鉤”)是連接下頜骨與顱骨的精密結構,負責張嘴、咀嚼等動作。當它出現功能紊亂時,可能引發以下癥狀:
- 疼痛:耳周、臉頰甚至頭痛,尤其在咀嚼、說話時加劇;
- 張口受限:正常開口度約三指寬,若不足兩指或張口時下巴偏斜,需警惕;
- 關節彈響:張嘴時“咔噠”聲或揉玻璃紙般的摩擦音;
- 其他癥狀:耳鳴、聽力下降、面部肌肉僵硬等。

魷魚絲、牛腱、牛肉干等食物需反復撕咬,關節長期處于超負荷狀態,易引發以下問題:
- 肌肉勞損:單側咀嚼導致肌肉失衡,誘發痙攣;
- 關節磨損:過度摩擦可能損傷關節盤,引發彈響或疼痛;
- 咬合紊亂:牙齒長期受力不均,可能加重關節負擔。
數據警示:據統計,約70%的顳下頜關節紊亂患者存在咬硬物或偏側咀嚼習慣。
如何自救?醫生支招
- 飲食調整
- 避免硬物:減少魷魚絲、牛腱、堅果等需反復咀嚼的食物;
- 軟食為主:選擇粥、蒸蛋、豆腐等易咀嚼食物;
- 分次進食:大塊食物切小塊,減少單次咀嚼次數。
- 日常護理
- 熱敷緩解:用熱毛巾敷耳前關節區,每次15分鐘,每日2-3次;
- 按摩放松:用指腹輕揉耳前及臉頰肌肉,緩解僵硬;
- 避免張口過大:打哈欠時托住下巴,防止關節過度拉伸。
- 專業治療
- 佩戴頜墊:夜間佩戴可調整咬合,減輕關節壓力;
- 物理治療:超聲波、激光等可促進炎癥消退;
- 手術干預:嚴重脫位或器質性損傷需關節鏡手術。

- 雙側咀嚼:避免長期單側咀嚼,防止肌肉失衡;
- 放松心情:焦慮、壓力可能誘發肌肉緊張,需調節情緒;
- 定期檢查:若出現持續疼痛或彈響,及時就醫排查。
醫生提醒:顳下頜關節紊亂雖非致命疾病,但長期不治可能導致關節盤穿孔、骨關節病等嚴重后果。若出現“咔咔”聲伴隨疼痛,切勿輕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