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南博會以“團結協作 共同發展”為主題,不僅是經貿合作的舞臺,更是文化交融的熔爐。走進國內各展館,既彰顯著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的獨特魅力,又詮釋著“美美與共”的融合之髓,為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路徑寫下生動注腳。
霓裳為橋
南博T臺織就各民族交融新圖景
6月19日,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T臺燈光驟然亮起。絲路云裳·南博時裝周啟幕,拉開了一場美美與共、世界共享的美學盛宴。以楚雄彝繡為紐帶,匯聚國內外服飾文化精華,展現傳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非遺與時尚、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之美,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海內外服飾文化互學互鑒搭建展示平臺。
來自斯里蘭卡、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南亞、東南亞國家,貴州黔西南、海南五指山等省外州(市)以及云南省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等15個州(市)的25場非遺服裝服飾專場走秀在場館內輪番上演,同臺爭艷。霓裳變換間,各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現代時尚彼此交織,傳統紋樣跨越地域界限,在聚光燈下激蕩出“美美與共”的生動共鳴。
南博T臺不僅呈現視覺盛宴,更以創新之力推動各民族在產業血脈中互嵌共生。依托“區塊鏈溯源”與“彝繡國際云展廳”,指尖上的民族智慧插上數字翅膀,飛向廣闊市場。這背后是“繡娘背著娃、養好家”的溫暖圖景:楚雄彝繡產業近年來實現爆發式增長,6萬繡娘憑借手中針線,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2000多名婦女更在此扎下幸福根基——產業紐帶將各民族繡娘緊密聯結,在“媽媽留在家”的溫情實踐中,共同編織富裕生活的錦繡前程。
T臺旁,來自上海的設計師楊老師協助安排模特上場:“我們的設計是與彝族繡共同完成的,她們講述圖騰故事,我們轉化現代語言。T臺是秀場,更是跨代際、跨地域的共創工坊?!盩臺之下,來自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商人扎西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服飾企業代表相談甚歡?!八麄冮_發的智能繡花機能精準還原我們藏袍的‘八寶’圖案,正商量聯合開發高原系列?!痹髡故臼謾C里的設計草圖。
娘們
后臺,哈尼族姑娘玉應正為模特整理服飾的披肩。作為云南民族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學生,她參與了多套展演服飾的部分制作。她指著一件融合傣族織錦與白族扎染工藝的連衣裙,“看,這就是南博會的‘語言’,不用翻譯?!?/p>
霓裳化作飛虹,南博T臺超越時尚秀場,成為一座無形卻堅實的橋梁。針線穿梭間,不同民族的文化血脈在此相連;產業勃興中,各族群眾的美好生活夢想在此交織成一幅團結攜手共奮進的時代長卷。
弦歌不輟
舞步踏出共同體共鳴節拍
大理白族調、德宏景頗樂、紅河煙盒舞……南博舞臺上的每一次律動,都是民族心跳的同頻共振。
10號館德宏展臺,《幸福時光哦嘫嘫》的歡騰旋律響起。景頗族舞者手持長刀騰躍旋轉,刀光織成銀色網絡。觀眾席中,來自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壯族姑娘韋靜情不自禁跟著鼓點踏腳?!斑@節奏和我們‘手巾舞’的跺腳點好像!”演出結束,她主動向演員請教鼓樂技法。領舞小伙子笑言:“刀舞講求力量與協作,和你們壯族銅鼓舞的精神內核是相通的。”
大理館的白族霸王鞭舞表演區被圍得水泄不通。舞者手持竹鞭,發出清脆律動。一位佤族觀眾嘗試模仿動作,霸王鞭舞的指導老師微笑著上前示范:“鞭打十二響,對應一年農事節氣。節奏快慢,全在生活感悟?!眱扇艘唤桃粚W,竹鞭聲與笑聲交融。不遠處,納西族“熱美蹉”藝人與彝族“撒尼大三弦舞”藝人交流舞步發力技巧,手勢比畫間完成藝術對話。、
“擺來尼擦來、擦來擦擦來!”歡樂打跳的舞者踏著“怒江搖”的節奏,在南博會云南旅居館發出熱情邀約——快來!LED大屏正在播放普米、獨龍、傈僳、怒等民族在怒江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在“一縷陽坡”先鋒書店俯瞰峽谷日出,在“最美村寨”老姆登共舞怒族達比亞。傈僳族闊時節、獨龍族卡雀哇節等輪番登場,“上刀山”“下火?!钡捏@險與多聲部天籟合唱的浪漫,編織出怒江永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各族舞者以身體為筆,在南博畫卷上書寫著超越語言的和美詩篇。舞步踏出的不僅是節拍,更是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和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歸屬感。
方寸之間
非遺器物表達民族融合經緯
器物無言,卻最懂生活的語言。步入南博會精品生活館,非遺文創展區早已超越靜態陳列的常規。百年老號“國瓷永豐源”的展臺上,瑩潤瓷器紋樣流轉,古老技藝的基因悄然融入現代審美之中,方寸瓷白成為勾連傳統與當下、融匯多元民族美學的精致載體。
臺灣黑彩窯藝術家白芃絪的定制陶藝跨越地域,來到昆明?!袄ッ鼬B語花香,物產豐饒?!边@位多次赴昆參展的藝術家感慨道,“每次來,不僅拓展了本地經銷商,更收獲了許多真正欣賞手作之美的粉絲。”
不遠處的山東個杯堂文化有限公司展臺上,擺放著專為普洱茶設計的蓋碗,器型考究,聚香留韻;適配云南小??Х鹊南盗胁杩П?,線條流暢,握感舒適。“好的器具能更好地激發和承載茶道、咖啡的本真風味?!痹摴靖笨偨浝碲w強表示,他期待通過南博會,讓品牌深度融入云南優質的茶咖產業鏈,在實用美學中探尋合作新機。
當視線投向“流動的盒子”展區,八大家居品牌聯手突破陳規,將非遺元素中沉淀的紋樣智慧、色彩哲學與材質靈感,不著痕跡地融入現代家居的日常經緯。苗繡的絢爛、彝紋的古樸、扎染的靈動,在沙發靠墊、燈飾、案幾間獲得新生,不同民族的審美精粹共同構筑起承載中華文化記憶的當代生活場域。
器以載道,物見精神。真正的融合,在“用”中生根,在“美”中共鳴。永豐源的百年風骨、黑彩窯的手作溫度、個杯堂的風土適配、流動盒子的空間敘事——它們以實用為錨點,以設計為橋梁,讓各族群的智慧與情感,在杯盞交疊、家居共處的日常場景里自然交織。器物方寸間所承載的是東方生活美學的當代表達,更是各民族在生活細處互嵌共融的生動綻放。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馮琴 李利軍 文/圖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