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晉商銀行攜手普益標準發布《山西省私人財富白皮書(2024)》,該白皮書是觀察區域高凈值客群財富配置趨勢的重要風向標。
本期白皮書立足山西實際,在系統梳理宏觀政策與區域經濟特征的基礎之上,聚焦本地高凈值人群的財富管理需求與行為畫像,深入解析區域財富管理生態、客戶特征與投資行為,旨在為投資者提供更具前瞻性與契合度的資產配置思路與服務參考。
一、財富市場基礎:資源稟賦與轉型陣痛并存
山西省私人財富市場呈現鮮明的二元特征。一方面,作為傳統能源大省,煤炭產業支撐了財富的原始積累——2024年全省原煤產量穩定在月均1.2億噸左右,推動人均存款達11.6萬元(全國第7),高凈值家庭數量逆勢微增至1.84萬戶。
另一方面,經濟轉型的陣痛也十分明顯:GDP增速(2.3%)落后全國2.7個百分點,居民消費支出僅2.1萬元(全國第28),反映出“高儲蓄、低消費”的保守財富觀。這種矛盾恰是山西財富管理市場的底色:坐擁資源紅利,卻亟待突破“煤炭依賴癥”的桎梏。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二、高凈值人群行為:安全偏好與傳承覺醒
山西高凈值人群的財富管理正經歷深刻轉向。在資產配置上,避險情緒占據主導:88%的投資者選擇中低風險產品,本地銀行理財中固收類占比近80%,顯著高于權益類產品。這種“求穩”心態與區域經濟波動密切相關——2023年山西股票成交額同比下降9.03%,跌幅超過全國水平,促使投資者更傾向“落袋為安”。
與此同時,財富傳承需求悄然崛起。太原、長治、呂梁三地的超高凈值家庭(資產1億元以上)合計占比超43%,他們正積極布局家族信托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山西投資者對“家庭服務信托”(門檻100萬元)的關注度同比提升37%,反映出中等富裕群體也開始參與財富傳承規劃,這種“普惠化傳承”趨勢可能重塑區域財富管理格局。
數據來源:胡潤研究院
三、服務供給短板:機構缺失與創新遲滯
山西財富管理市場的最大痛點在于服務供給的嚴重不足。全省僅擁有1家信托公司、2家證券公司總部,公募基金和保險法人機構長期缺席,導致高凈值客戶不得不依賴外地機構服務。這種“總部真空”直接制約了產品創新——本地存續理財產品中,現金管理類和固收類占比合計超95%,而混合類、權益類產品幾乎空白。
更值得警惕的是科技服務的滯后。盡管全國智能投顧規模年增261%,山西卻未誕生本土金融科技平臺。當沿海地區投資者通過AI獲得實時資產配置建議時,山西高凈值人群仍高度依賴客戶經理的人工服務,這種“數字化鴻溝”可能進一步拉大區域財富管理效能差距。
四、破局方向:產業嫁接與工具創新
山西財富市場的轉型破局需緊扣兩大支點。產業層面,要推動“黑金變綠金”:新能源裝機量目標(2025年超50%)催生綠色債券投資機會,五臺山文旅康養項目吸引家族辦公室注資,這些新興產業正在替代煤炭成為新財富引擎。
工具層面,可借力“普惠型傳承”:家庭服務信托憑借100萬元低門檻和稅務優化功能,已吸引23%的中產家庭布局,未來或成打通財富代際傳遞的關鍵管道。
值得注意的是,本土金融機構正嘗試破冰。山西信托2024年推出“煤炭產能收益權信托”,將井下資源轉化為可交易資產,既盤活企業存量資產,又為投資者提供掛鉤實體經濟的投資標的——這種“產融結合”的創新,或是山西特色財富管理的破題之鑰。
結論:在能源根基上生長新財富生態
山西私人財富市場站在傳統與未來的交匯點。其優勢在于深厚的能源資本積累和持續增長的高凈值群體,但短板是服務生態單一與創新乏力。未來五年,隨著煤炭收益轉化金融產品、家庭信托普及以及綠能投資崛起,山西有望走出一條“資源資本化、傳承普惠化、產業綠色化”的特色道路。然而,能否培育本土財富管理機構、打破“金融洼地”困境,將決定這片黃土地是成為財富創新的試驗田,還是永遠依賴外部輸血的價值洼地。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所發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同時不構成對所述產品及服務的出價、征價、要約或要約邀請,不構成買賣任何投資工具或者達成任何合作的推薦,亦不構成財務、法律、稅務、投資建議、投資咨詢意見或其他意見。對任何因直接或間接使用本公眾號涉及的信息和內容或者據此進行投資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損失,本公眾號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