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瑞幸“打敗”了星巴克,倒不如說星巴克敗給了自己。
星巴克中國要被收購?
昨天,星巴克中國要被高瓴資本收購的傳聞刷屏了:
好多人都說,星巴克要變麥當勞了嗎?
星巴克中國業務的戰略調整,其實早就開始了。
2024 年 11 月,路透社報道星巴克正探索出售中國業務部分股權,以應對本土品牌(如瑞幸、庫迪)的沖擊。
圖:星巴克
2025 年 6 月,星巴克首席執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公開表示,已收到「大量興趣」,并正在評估與本地合作伙伴的合作可能。
6 月 23 日,也就是昨天,財聯社、界面新聞等多家媒體披露,高瓴資本參與了星巴克中國區的反向管理層路演,正式表達收購意向,同時凱雷投資、信宸資本等機構也參與其中。
至于細節方面,大概包括:此次交易由高盛擔任獨家財務顧問,估值區間鎖定在50 億至 60 億美元(約合人民幣 358 億至 430 億元)。交易預計持續至 2026 年,目前處于盡職調查和結構磋商階段,尚未敲定最終方案。
此次交易如果成功,將成為繼 2017 年中信資本收購麥當勞中國(估值約 20 億美元)后的又一重大外資品牌本土化案例。
麥當勞中國在中信資本入主后,門店數量從 2400 家激增至 7000 余家,這為星巴克的轉型提供了重要參考。
此外,百勝中國引入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后,數字化與供應鏈效率顯著提升,進一步印證了本土資本賦能的可行性。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刷到了星巴克總部的最新回應:目前未考慮全面出售在華業務。星巴克“在中國擁有世界一流的團隊和強大的品牌”,星巴克“看到了中國市場巨大的長期潛力,并正在評估抓住未來增長機遇的最佳途徑”。
從我一個偽咖啡愛好者的角度看,這事媒體能報道出來的,大概率都是星巴克、高瓴資本等 機構故意對外釋放出來吹風、造勢的。
至于真正的交易細節,大概率只有在板上釘釘之后,才可能對外公布。
但我覺得吧,咱們都是路人NPC,充其量都是看熱鬧的。要說咱們最在乎的,還是有沒有便宜又好喝的咖啡,能不能在一個舒適的環境里,好好喝咖啡。
讓他們卷生卷死去吧,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 卷卷更健康。
只喝9塊9,多一毛都不考慮
最近幾年星巴克相關的爭議一直不斷,爭議的核心,總是繞不開性價比、總是繞不開瑞幸。
最開始,瑞幸是對標星巴 克創辦的,結果把咖啡價格打下來了,逼得星巴克也不得不開始降價。
昨天這個消息,讓星巴克vs瑞幸之爭,再次成為人們熱議吃瓜焦點。
真驗證了那句話,看熱鬧不嫌事大。
有人說瑞幸真的搶了很多星巴克的潛在客戶:
有人說星巴克不用9塊9,全線降10元,就能把人拉回來:
我看行。
有人說喝咖啡的上限就是9塊9,多一毛都不考慮:
有人說對星巴克祛魅了,暴利期過了:
有人說星巴克中國,全球客單價最高,為什么不賺錢:
有人說,喝咖啡性價比才是王道:
有人說瑞幸無心插柳柳成蔭:
有人說瑞幸當年對標星巴克,對標的是口味,不是價格:
有人說瑞幸贏在薄利多銷,兩家受眾群體不一樣:
有人說星巴克和瑞幸咖啡味道差不多:
說點個人看法的話,以前只是覺得瑞幸的咖啡,相比星巴克,好像更甜一些, 自打疫情后,我的味覺就背叛了我,根本喝不出兩者的差別了,無外乎就是攝入點咖啡因,提提神罷了。
有人說星巴克和瑞幸賣的東西不一樣,星巴克賣的是第三方空間,瑞幸賣的是外 帶便捷:
有人說還是星巴克的環境好,有些方面無法替代:
有人說讀書時覺得喝杯咖啡很酷,現在當牛馬了,喝咖啡就是花錢給自己打興奮劑:
有人猜測星巴克中國可能出讓部分股權,然后學瑞幸,擴充店面數量,然后降價:
有人建議 瑞幸現在收購星巴克,從而實現高端咖啡品牌夢:
有人說卷死星巴克的,不只是咖啡品牌:
有人說星巴克開好咖啡館就好了,不必跟外賣咖啡卷:
有人說就是大家手里沒錢消費了,降級了:
從某種程度講,天下苦高價咖啡久矣,只不過恰好,星巴克是那個高端品牌而已。
星巴克,為什么打不過瑞幸?瑞幸視角
星巴克中國被高瓴資本收購的消息,無疑折射出這家全球咖啡巨頭,在中國市場面臨的巨大競爭壓力,尤其是來自本土品牌瑞幸咖啡的強勁挑戰。
曾幾何時,星巴克是中國中產階級和“小資情調”的代名詞,憑借其“第三空間”的理念和高端定位,在中國市場占據了近乎壟斷的地位。
然而,近年來,隨著以瑞幸咖啡為代表的本土品牌的崛起,星巴克的“霸主”地位正被迅速撼動。
那么,星巴克究竟為什么在與瑞幸的較量中,顯得力不從心?咱們先從瑞幸的角度分析一下。
與星巴克精心營造的“第三空間”體驗不同,瑞幸咖啡自誕生之日起就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打法,其核心競爭力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技術驅動的“新零售”模式
瑞幸通過其自主開發的移動應用程序,實現了從下單、支付到取餐的全流程數字化。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預訂,大大縮短了等待時間。
這種高度便捷的“線上交易、線下提貨”模式,迎合了中國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和移動支付高度普及的市場環境。
極致的便利性與門店網絡
瑞幸的門店多為面積較小的快取店,廣泛分布在寫字樓、商業區和大學校園等目標客群高度集中的區域。這種“無限場景”的布局策略,使得瑞幸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進行擴張,將咖啡“送到消費者嘴邊”。
截至2023年末,瑞幸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突破16,000家,遠超星巴克的約7,000家,形成了規模上的絕對優勢。
顛覆性的低價策略
以“9.9元”為代表的長期優惠活動,是瑞幸迅速搶占市場的“殺手锏”。
在星巴克一杯咖啡動輒三四十元人民幣的背景下,瑞幸的低價策略極大地降低了消費門檻,成功地將咖啡從一種“輕奢”消費品,轉變為日常飲品,培養了大量新的咖啡消費人群。
爆款產品與本土化創新
瑞幸在產品研發上緊跟中國消費者的口味偏好,成功打造了“生椰拿鐵”等現象級爆款產品。通過持續的產品創新和與知名IP的聯名營銷,瑞幸不斷制造社交話題,維持品牌熱度,與年輕消費者建立了緊密的情感連接。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瑞幸打一場漂亮的“閃電戰”,是一場融合了數字化、低價與便利性的降維打擊。
星巴克,為什么打不過瑞幸?星巴克視角
相比勢不可擋的初生牛犢不怕虎,星巴克中國則陷入了某種意義上的“中年危機”。
圖:星巴克,下同
面對瑞幸的凌厲攻勢,星巴克雖然也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但在多個方面顯得“水土不服”,其昔日的優勢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甚至成為了一種束縛。
“第三空間”理念的挑戰
星巴克引以為傲的“第三空間”——即家和辦公室之外的社交場所,曾是其核心吸引力。
然而,隨著外賣和自提消費習慣的普及,以及租金和人力成本的不斷上漲,“第三空間”的重資產模式變得日益沉重。對于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而言,一杯高性價比、方便快捷的咖啡,比一個可以長時間停留的空間更具吸引力。
高端定價的“兩難”
堅持高端定價,維持品牌形象,是星巴克的全球戰略。然而,在中國市場,瑞幸等品牌的低價競爭,使得星巴克的價格顯得“格格不入”。
雖然星巴克也嘗試通過推出優惠券等方式進行價格調整,但力度和決心遠不及瑞幸,導致其在價格敏感型消費者群體中逐漸失去優勢。降價則可能損害其長期建立的品牌形象,使其陷入兩難境地。
數字化轉型的“遲緩”
盡管星巴克近年來也在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與阿里巴巴等本土科技巨頭合作,推出了“專星送”外賣服務和線上會員系統。
但相較于瑞幸“與生俱來”的互聯網基因,星巴克的數字化更多是在現有業務基礎上的“嫁接”,在用戶體驗的流暢性和數據的整合利用上,仍與瑞幸存在差距。
本土化創新的“保守”
雖然星巴克也在不斷嘗試推出粽子、月餅等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品,但在核心的咖啡飲品創新上,其速度和大膽程度仍不及瑞幸。
后者更敢于嘗試將不同的風味與咖啡結合,創造出更符合中國年輕一代味蕾的產品。
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發現,星巴克和瑞幸之爭,與其說是一場咖啡較量,不如說是一場商業模式與消費習慣的代際更迭。
瑞幸的成功,在于其深刻洞察,并精準滿足了中國新一代消費者對效率、便利性和性價比的核心需求,并通過技術手段,將這些需求發揮到極致。
而星巴克,作為全球化的標準制定者,其在中國市場的挑戰在于,如何平衡全球品牌定位與本土市場快速變化的需求。
高瓴資本等投資方的興趣,或許正說明了資本市場認為,星巴克中國需要更徹底的本土化改革,和更靈活的決策機制,才能在日益“內卷”的中國咖啡市場中重新找到增長的動力。
無論收購傳聞是否成真,星巴克都必須正視來自瑞幸等本土品牌的挑戰,并做出更果斷的戰略調整。
星巴克,敗給了自己
最后,再說說我作為一個普通路人的視角,說到底星巴克之所以在中國水土不服,都是因為沒有做到入鄉隨俗、隨機應變。
我覺得 星巴克之所以陷入困境,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國老百姓手里沒錢了,消費降級了。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如果不差錢,誰都會選擇星巴克。
其次,瑞幸等國產咖啡品牌,這些后起之秀,的確給星巴克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尤其是那些對價格敏感的人群來說,但我覺得這個原因沒那么重要。
最后,我想說的是,正如星巴克人自己說的,星巴克賣的是“第三空間”,而不僅僅是咖啡,相比之下,瑞幸等外賣咖啡,賣的是“性價比”。
你 甚至 可以認為,星巴克和瑞幸兩家,賽道都不一樣。
只不過恰好,星巴克和瑞幸都選擇了咖啡這個載體而已,看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明白,星巴克的困境,并不是瑞幸造成的。
往無辜的方向說,這是客觀上消費降級背景下自然選擇的結果;從星巴克自身找原因的話,大概還是運營水平的問題吧。
畢竟蘋果的東西 賣那么貴,不也賣得挺好的嘛。
所以,說來說去,與其說是瑞幸“打敗”了星巴克,倒不如說星巴克敗給了自己。
時代不同了, 刻舟求劍,只能故步自封。
與其跟著感覺走,跟著路徑依賴走,倒不如跟著市場走,跟著消費者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