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革命衛隊深夜突然啟動勝利祝福軍事行動,15枚彈道導彈劃破夜空,精準命中卡塔爾烏德代德美軍基地,幾乎同時伊拉克境內多個美軍據點也遭遇導彈打擊,正當國際社會預測全面戰爭即將爆發時,特朗普卻在24小時內通過社交媒體宣布達成停火協議,戲劇性轉折將中東局勢推向新的歷史節點。
以色列在此次沖突中展現了其情報作戰的特長,摩薩德突擊隊提前滲透伊朗縱深,在德黑蘭周邊建立無人機基地并部署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為后續空襲鋪平道路,據伊朗原子能組織報告,納坦茲核設施90%離心機組受損,福爾多地下核設施被巨型鉆地彈貫穿,直接導致濃縮鈾存量減少62%。
更致命的是定點清除行動,革命衛隊將官、核科學家及武裝部隊總參謀長遇襲身亡,但特拉維夫的變天計劃終成泡影,盡管伊朗遭受了價值47億美元的軍事資產損失,但最高領袖體制展現出驚人韌性。
哈梅內伊在遇襲后6小時內完成指揮官更替,革命衛隊隨即發射550枚導彈反擊,其中83枚突破以色列鐵穹系統,特拉維夫中央車站、海法煉油廠等戰略目標遭毀,這種以血還血的快速反應,令以色列內閣不得不重新評估長期對抗的成本。
對伊朗而言,這場沖突暴露了國家安全體系的致命漏洞,以色列利用伊美談判的信任窗口期,在72小時內完成情報滲透、目標鎖定和跨境打擊,造成伊朗經濟損失達32億美元,戰略導彈庫存銳減38%,濃縮鈾產能倒退至2015年水平,而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人才斷層,遇難核專家的專業知識儲備需要至少5年才能重建。
不過戰爭也催生了意外的戰略機遇,伊朗通過飽和式導彈攻擊驗證了區域拒止能力,成功將戰爭烈度控制在非核層面,更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借機強化了與地區什葉派武裝的協同,與真主黨、哈馬斯等組織形成多維度牽制。
美國在伊以危機中展現了老牌帝國的戰略彈性,五角大樓快打快撤的作戰模式極具象征意義,B2轟炸機群完成對福爾多核設施的打擊后,12小時內全部撤回迪戈加西亞基地,這種打擊既實現了戰術目標,又避免了大規模地面戰爭的風險,特朗普政府巧妙利用停火協議收割政治紅利,將軍事行動包裝成阻止核擴散的人道主義干預,成功轉移了國際社會對美軍基地遇襲的關注。
不過華盛頓的勝利更多停留在輿論層面,目前伊朗已向安理會提交164頁證據指控美以違反國際法,中俄等17國支持啟動緊急調查程序,更棘手的是德黑蘭宣布重啟阿拉克重水反應堆,并公開新型離心機設計圖紙,暗示核技術發展進入去西方化新階段,這些舉動使得美國宣傳的伊朗核能力已被摧毀論斷顯得蒼白無力。
這場36小時的閃電戰留下的更多是待解懸念,這種收手不放箭的微妙平衡,或許正是各方心照不宣的體面退場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