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言西
當特斯拉Optimus在杭州展會完成720度回旋踢,當宇樹科技H1機器人隨音樂跳出精準舞步,這些驚艷動作的背后,藏著同一類關鍵部件——六維力傳感器。
而中國傳感器行業正崛起一家隱形冠軍,柯力傳感(603662.SH)。這家從稱重傳感器起家的企業。如何通過技術裂變與資本運作。成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從稱重龍頭到人形機器人“神經”供應商。
柯力傳感的轉型絕非偶然。2023年,當多數企業還在觀望人形機器人前景時,柯力已悄然啟動六維力傳感器研發。這一決策的精準性在2025年得到驗證。
六維力傳感器需同時檢測X/Y/Z三軸力與力矩,誤差需控制在0.5%以內,技術難度遠超普通傳感器。單臺人形機器人需4個六維力傳感器(腕部2個、踝部2個),特斯拉Optimus量產將帶來每年40萬顆需求。2023年ATI等外企壟斷70%市場,單價超2萬元。柯力產品價格僅1.2萬元,性能差距縮小至5%。
2024年華為測試通過,成為首家批量交付六維力傳感器的本土企業。2025年與智元機器人達成合作,切入協作機器人供應鏈。自研“應變計在線檢測技術”,使產品一致性達99.7%(行業平均97%)。
“傳感器是人形機器人的神經末梢,”董事長柯建東在年報中強調,“我們要做中國版的ATI。”
高毛利背后的技術護城河。
在制造業毛利率普遍承壓的背景下,柯力傳感卻維持著反常的盈利能力:
增長引擎切換。傳統稱重傳感器(占比65%)增速僅8%,但毛利率穩定在40%。機器人傳感器(占比15%)增速達210%,毛利率突破50%。2025Q1凈利潤同比大增76%,主要來自六維力傳感器放量。
2024年凈利潤下滑16.6%,反映并購整合成本高企。但CFO在業績會上表示:“短期陣痛是為長期生態布局。”
“傳感器森林”的資本棋局。
面對單一傳感器市場天花板(國內六維力傳感器2023年僅2.35億元),柯力選擇了一條激進路徑。
投資并購時間軸。2024年4月控股東大傳感(測溫傳感器),補強工業場景。2024年9月收購桃子自動化(機器視覺),切入質檢環節。2025年1月戰略投資開普勒機器人(持股1.55%),綁定下游。2025年6月入股猿聲科技(觸覺傳感器),布局靈巧手核心部件。
戰略邏輯,從力覺(六維力)到觸覺(猿聲科技),覆蓋機器人全感知鏈。通過飛軒傳感(氣體傳感器)進入工業物聯網。投資開普勒實現“傳感器-機器人”協同驗證。
“未來三年要打造20種傳感器品類,”柯建東在股東大會上宣稱,“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傳感器界的‘華為’。”
六維力傳感器的國產化長征。
柯力的技術突圍圍繞三大痛點展開:
1. 精度突破:
- 采用“玻璃微熔+MEMS”工藝,使溫漂系數從0.05%/℃降至0.01%/℃。
- 自研解耦算法,將串擾誤差從3%壓縮到1.2%(ATI水平為0.8%)。
2. 成本控制:
- 用碳纖維替代鈦合金殼體,重量減輕30%,成本降40%。
- 自動化標定線使生產效率提升5倍(2025年4月投產)。
3. 場景適配:
- 為特斯拉Optimus定制防水型(IP67)踝關節傳感器。
- 開發抗電磁干擾版本,適應工業機器人焊裝環境。
技術總監李明透露:“下一代產品將集成力控算法,直接輸出動作指令。”
人形機器人催生的百億藍海。
據高工機器人預測,2030年全球六維力傳感器市場規模將突破140億元。
柯力的增長將受益于三重浪潮:
1. 人形機器人放量:
- 特斯拉2026年目標10萬臺→六維力傳感器需求40萬顆。
- 宇樹科技H1機器人年產能規劃5萬臺→20萬顆需求。
2. 協作機器人滲透:
- 2026年中國協作機器人銷量6萬臺,50%需配六維力傳感器。
3. 特種場景拓展:
- 核電站檢修機器人需防輻射版本。
- 手術機器人要求精度達0.1N。
“這不是一場零和游戲,”行業分析師王偉指出,“國產替代與技術迭代將共同做大市場。”
前行路上的暗礁。
柯力的雄心面臨現實挑戰。技術追趕壓力,ATI最新產品已實現0.5%精度(柯力1.2%)。基恩士等日企開發出光學式六維力傳感器,理論精度更高。并購整合風險。2024年商譽增至3.2億元,占凈資產15%。猿聲科技觸覺傳感器尚未量產。客戶集中度,華為占營收28%,特斯拉供應鏈尚未進入。
財務總監的回應頗具深意:“我們正在用利潤換時間。”
傳感器界的“長期主義者”。
當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工廠、家庭,其“神經末梢”——力覺與觸覺傳感器的價值將被重估。
柯力傳感的故事,正是一部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微觀史詩。從稱重領域的“隱形冠軍”,到機器人感知系統的“破局者”,再到“傳感器森林”的構筑者。
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面對ATI的技術壓制、資本市場的業績拷問、并購企業的文化融合,柯力能否實現從“國產替代”到“技術定義”的躍遷?
柯建東的答案藏在年報致辭中:“在傳感器領域,快公司可能活不過五年,慢公司卻走不出舒適區。我們要做‘快慢得當’的長期主義者。”
或許,當特斯拉Optimus的指尖能感知雞蛋的脆弱,當宇樹H1的足踝能判斷沙地的松軟,人們終將意識到,在機器人擁有“智能大腦”之前,必須先有敏銳的“神經末梢”——而這正是柯力傳感們存在的意義。
注:(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鳴!
zbyzby_233 (請說明身份來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