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隨著攝影愛好者的增多,在互聯(lián)網上有越來越多的人反映新買的鏡頭里有肉眼可見的灰塵,并且在進行更換后依然如此。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這方面,讓大家有個比較清晰的了解。
鏡頭里有灰影響成像么?
如果要簡單下一個結論的話,那么就是:99%的鏡頭灰塵不會影響畫質。由于光具有衍射性質,所以灰塵在越遠離傳感器的位置,對畫質的影響越小。實驗表明,直徑<0.1mm的灰塵(約頭發(fā)絲粗細)即使在F16小光圈下拍攝純色背景也難以顯現。當灰塵尺寸大于0.3mm且在鏡片后組時,小光圈(F11-F22)下可能形成淺灰色斑點(需100%放大查看)。
目前大部分廠商的出廠檢測標準也并非完全不可以有灰塵,只要灰塵數量小于3顆,直徑小于0.2mm,都符合出廠標準。核心原因就是廠商認為這樣的出廠標準并不影響成像效果。
無塵車間能否解決灰塵問題?
既然鏡頭那么貴了,鏡頭生產上個無塵車間不就能夠解決灰塵問題了么?很多網友有這樣的疑惑,我也直接講講。無塵車間通過控制空氣中懸浮粒子濃度來劃分不同的檔次,其中鏡頭生產會采用的ISO7級無塵車間,每提高一個級別生產車間的造價就需要翻一倍。
那是不是國產鏡頭就標準更低呢?這還真不是,據我所知目前國產鏡頭品牌也普遍使用ISO7級無塵車間進行鏡頭生產,而日系鏡頭甚至更貴的一些品牌也同樣都是萬級無塵車間,大家的生產環(huán)境和出廠標準是完全一致的。無獨有偶,知名中畫幅品牌飛思在四年前發(fā)布過一條產線的視頻,可以截圖給大家看一下部分環(huán)節(jié)采用了ISO7級無塵車間的“小作坊”的生產環(huán)境。
這就是均價五萬以上的飛思XF系列鏡頭的生產線情況,幾乎所有工序都是全手工制造,純機械部分在普通車間完成,光學部分進入無塵車間手工組裝。實際上其他品牌的生產車間也不會好太多,以至于某國產品牌高管在會津參觀過某日系鏡頭的工廠后,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哇好厲害!”而是“好像我們也能做”。
那么有沒有可能做到真正的無塵生產呢?確實也可以有,比如搭建一個千級無塵車間,高精度檢測+人工組裝。但這樣一支鏡頭的生產成本就要翻一個數量級,只有可能在部分的電影鏡頭領域才有預算可以實現。民用攝影鏡頭如果想要使用這樣的生產工藝價格可能得要現在的5-10倍。
追求出廠無塵真的有意義么?
由于我們身處的環(huán)境并非無塵,所以鏡頭在使用了一陣子之后,依然會進灰。雖然有不少鏡頭都采用了三防設計,同時也有一些浮動對焦的定焦鏡頭,前后鏡片都是封死固定的,依然會在內鏡組里出現新增的灰塵。
實際上連密封性更好,三防水平更高,做工更加精良的機械手表,也存在著使用過程中進灰的情況。無非就是三防做的好的進灰的速度慢一點,三防做的差一點的進灰速度快一點。同時如果拆出來清灰的話也是個麻煩事情,因為鏡頭修理的環(huán)境也同樣并非無塵,并且鏡頭屬于精密光學儀器,拆裝很容易導致鏡頭歪軸,比進灰更影響畫質。同樣的機械手表品牌也不建議用戶因為進灰拆開來清理表盤,也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我認為出廠時鏡頭內部絕對無塵,使用了半年一年后也一樣會有灰塵進入到鏡頭中。所以追求出廠時絕對無塵是一件意義不太大的事情,只是給自己的心里安慰罷了。
各位怎么看鏡頭里有灰這件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討論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