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于外物,便是輕松
佛祖在一次法會上說:“人生歷世,多一物多—心,少一物少一念,不要為外物所拘,心安理得處,就可明心見性,參悟佛法。”
不拘泥于外物,乃是一種大智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渴望獲得自由,為此,就必須擺脫外力的影響,才能真正達到逍遙的境界。何為逍遙?在古人看來,若人們能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并在無邊無際的境界中遨游,他們便無需再依賴外物,自然能逍遙遨游于天地之間。
要做到不依賴于外物,必須有大舍棄。倘若一個人只顧在富貴功名中鉆營,心靈被外物所桎梏,便無暇停下來思索自己的人生。人生在世,需保持一份純粹,方能看見眼前廣闊的風景。
唯有舍棄心外之物,方能活得輕松自在。若盲目執著于外物,只會使自己陷入束縛之中。
一位禪師在講經時,遇到了一位居士。這位居士在銀莊里存放了大量的金銀珠寶。某次,居士邀請禪師一同前往銀莊,見識那些珍寶。
他們經過繁瑣的手續,最終在銀莊伙計的護送下,進入了內堂。在內堂,居士打開箱子,取出金銀珠寶。禪師見狀,問道:“這些都是你的?”
居士聽后,心中頗感不快。他暗想,自己不過是因懼怕小偷,不敢將珠寶帶回家;又因擔心被搶,不敢佩戴在身上。盡管這些珠寶存放在銀莊,自己一個月才來查看一次,但毫無疑問,這些財產都是屬于自己的。禪師怎能質疑它們不屬于自己呢?
禪師緩緩說道:“如果這些都算是你的,那外面所有的珠寶鋪都可以說是我的。因為我可以隨意走進那些店鋪,讓人取出珠寶供我觀賞、觸摸,然后再讓他們收好。這與你所做的有何不同?你存放在銀莊的珠寶與那些珠寶鋪中的珠寶,又有何區別?這些珠寶,你既不敢佩戴,又不敢留在家中,怎能算是真正屬于你?”
表面看來,居士擁有這些珠寶,但實際上,他卻為珠寶所束縛。
對于外物的追求與執著,實乃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我們對生命抱有過多的苛求,因而活得精疲力竭,遠離了幸福與快樂,生命也因此變得倉促,充滿了憂慮與恐懼。然而,人生于世,赤條條而來,離開時亦不過兩手空空。在生命的旅程中,一切擁有皆為暫時,皆為身外之物,沒有什么真正屬于自己。既然如此,何必執著于外物,為其所役?超越外物,即是超越自我,無物即是無我。不拘于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賦予生命一份從容,予自己一片坦然,心境亦不會隨外界的變化而波動。
不拘于外物的真諦在于摒棄一切多余的雜念,直指目標。把握人生的大方向,其余皆為無謂的執著。執著于外物而忽視自身身心,無異于本末倒置,不如保持心境的安寧,舍棄繁華與喧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