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 Strahav Library
撰文、整理|米蘭
劇焦編輯部原創
大家好,與時俱進的六月書單來了。
前段時間,「北小京看話劇」這個戲劇觀眾熟知的ID出書「掉馬」,引發了劇圈不少討論。這本書究竟如何呢?
這個月上海國際電影節熱鬧開幕,涌現影迷觀影熱潮,但怎樣才能更好地欣賞一部電影?
最近,又發生了某劇院舞臺監督「評鑒」女性觀眾、Labubu被炒出天價…種種事件,我們如何思考判斷?不妨把目光望向書架,在書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六月書單,推薦以下8本——
01《北小京看話劇》
1個人,12年,260部劇的忠實記錄
孟丹峰著
《北小京看話劇》是一套共三冊話劇評論文章合集,書中內容和「北小京看話劇」賬號中發布的內容無異。
如果用兩個詞來總結這些文章,可以說是「個人」和「真實」。所有的劇目評價基于個人感受,不為創作者甚至也不為看劇評的人。
需要說明的是,作者直抒胸臆的精準表述,讀來十分暢快但同時也十分「危險」。因為文字是一種權力,雖然孟丹峰本意并非鼓勵讀者去看或者不看某部劇,但很可能在無形中已經影響了讀者的看法。
而劇目體驗千人千面,也受各種因素影響。一篇「差評」的產生,就像作者本人說的,可能是「今天炸醬面吃太咸了呢?」
與其讓「北小京看話劇」的劇評成為爭議被討論,不如讓《北小京看話劇》這份忠實的記錄變成一個走進劇場的號召。這可能是這本書最好的打開方式。
02《認識電影》
從此看電影算是「開眼」了
豆瓣評分:9.3
【美】 路易斯·賈內梯 著
最近正值電影節,大量新舊好片集中上映。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想知道鏡頭的魔法如何起作用,那就必須隆重有請這本《認識電影》。
這本書由電影人、影評人、電影理論家路易斯·賈內梯撰寫。問世以來,一直作為各大院校的經典影視課程入門教材,暢銷至今。
它從電影的攝影講起,涵蓋了景別、光線、色彩等電影畫面如此塑造的基本要素,以及電影拍攝、制作的方方面面,還有戲劇、故事等組成電影敘事魔法的原因。
最后以電影《公民凱恩》為例,將所有前述章節的內容進行了詳盡分析。原理和實例兼備,看完仿佛開了「第三只眼」。
03《張藝謀訪談錄》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聽聽當事人發言
豆瓣評分:7.8
張英著
《認識電影》之后,再來看看電影人。雖然最近「老謀子」在網上頻繁被「群嘲」,但別忘了他仍是中國最重要的電影導演之一。
這本書囊括了張藝謀的成長經歷和創作經歷。分為張藝謀小傳、電影訪談錄和奧運訪談錄。后兩部分張藝謀親口揭開了不為人知的創作過程和細節。
因為家庭背景問題,張藝謀從小被打成「黑五類」。憑著對攝影的熱愛,他寫信自薦,才被破格錄取進電影學院攝影班。而后從文藝片到商業片,從電影到奧運盛事,個人的身影在時代中沉浮顯現。
讓我們拋開營銷號對張藝謀的總結,翻開這本《訪談錄》,看看他本人說了什么、做了什么。相信在更了解這位導演之余,也會涌現出更多感動和敬意。
04《嘩眾取寵》
藝術家毒舌辨析令人費解的當代藝術
豆瓣評分:7.7
【英】格雷森·佩里 著
前腳離開電影界,后腳再來看看藝術圈。
「杜尚小便池」出現之后,當代藝術的邊界越發模糊,為什么有些藝術品可以炒出天價?如何判斷藝術品的價值?參與到當代藝術中有何意義?
這些在佩里的書中都能找到答案。
格雷森·佩里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英國藝術家,曾擔任倫敦藝術大學(UAL)校長。在這本書中,佩里以一個參與者同時也是旁觀者的身份,對當代藝術進行了犀利吐槽。
雖然全書都有一種信手拈來、隨口吐槽的語氣,但句句「大實話」,讀來深感共鳴。不知不覺間就會跟隨他進入到對當代藝術的嚴肅思考中。
05《地位與文化》
人們追趕潮流,原來是「地位」作怪
豆瓣評分:8.4
【美】 W. 大衛·馬克斯 著
當代藝術的種種抽象還在令人摸不著頭腦,大眾消費領域潮玩的爆火又引起了新的話題。
別著急,這本書它來了。
W.大衛·馬克斯出生于美國,主要研究日本潮流文化,曾出版時尚必讀書《原宿牛仔》。他曾發現人們不惜烈日下排隊數小時買一件衣服,由此開啟了對潮流文化的研究。
今天熟悉的劇情在全世界范圍內重演,如今風頭正盛的可謂是Labubu。為什么人們爭相搶購Labubu?有人說是情緒價值,有人說是審美滿足…
在《地位與文化》這本書里你會發現,經過長期對流行領域如音樂、藝術和時尚等的觀察,馬克斯引出了一個關鍵概念——地位。
「社交媒體上上演著每周七天、每天24小時的炫耀盛會。」對地位的無形渴求塑造了我們的欲望,設定了美丑的標準,進而塑造了我們的身份認同。
原來,事物之所以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或現象,還有這層心理根因。
欲知詳情?歡迎一看。
06《凱列班與女巫》
重新書寫女性的歷史
【意】西爾維婭·費代里奇 著
劇院的某男性舞臺監督,把女性觀眾按照外表分類為「姨姨、公主、辣妹、白富美…」,為什么廣大女性感到如此憤怒?
翻開《凱列班與女巫》,答案出現——「女權主義者認識到,對人的能力進行等級劃分并將女性定義為一種退化的肉體,在歷史上有助于鞏固父權和男性對女性勞動的剝削」。
這本書從女巫被圍獵的歷史里,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等理論武器,探究什么是婦女受壓迫的根源,以及在爭取婦女解放的斗爭中應采取怎樣的策略。
或許看完你會意識到,性別不應該被視為一種純粹的文化現實,或者生物特征的不同,還可能是階級關系的一種具體化。
今天我們無法再將「女性主義」視而不見,它深刻地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世界看待我們的方式。
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都有必要在書單里加一本對歷史事實的再思辨。
07《卡夫卡日記》
「偷窺」卡夫卡的內心世界
豆瓣評分:8.9
【奧】卡夫卡著
接下來,來本「輕松」的日記看一看吧。
《卡夫卡日記》收錄了卡夫卡在1910-1923期間的日記,也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創作區間。卡夫卡的作品里有自己的影子,他的日記更將他的內心和寫作狀態展露無遺。
因為這本日記并未計劃出版,所以里面零散地穿插著對日常事件和身邊人的觀察、夢境、一些文學草稿、以及大量寫不出來的痛苦等。
閱讀這本私人日記如同在作家本人的腦海深處獨自探險。
卡夫卡在世時并未品嘗過成功的滋味。他的日記里充滿著自我懷疑、反思,時常出現的無力和絕望感。卡夫卡同樣「脆弱」的心靈,也讓我們知道自己不孤單。
08《海邊》
如果痛苦能看見,我確信它在《海邊》
【加】瓦日迪·穆瓦德 著
這是一本劇作集,其中收錄了瓦日迪·穆瓦德最重要的作品——《海邊》和《焦土之城》。
穆瓦德出生于黎巴嫩,在他八歲時內戰爆發,他和全家成為戰爭移民。他的作品聚焦于戰爭的創傷。
《海邊》是烏鎮戲劇節2024年的閉幕大戲,《焦土之城》同名電影由《沙丘》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搬上大銀幕,獲獎無數。
《海邊》講述了一名青年為安葬父親而去往父親的故鄉,卻發現墓地全滿。他只能背起父親,向山腳下燈亮了又熄的地方走去…
《焦土之城》是從一個母親的遺囑開始,要求一對雙胞胎姐弟找到他們從未謀面的父親和哥哥,最后他們發現了驚人的殘酷真相。
劇本的文字如詩行一般,傳遞著凜冽的、令人鼻酸的陣陣冷意。兩個劇本中從未描寫戰爭場面,讀完之后戰爭帶來的的心靈創傷卻再難遺忘。
也許,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以上就是六月書單了。如果您有推薦的書目,歡迎在評論區補充。
劇焦書單將會每月更新,歡迎持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