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中國人對玉的情結延續了上千年,每當走進博物館,那些靜靜陳列的古代玉器款式多樣,總是引人遐想。
而其中有兩種玉器特別容易讓人混淆——玉玨和玉玦。
它們不僅同為玉器,名字相似,連讀音都相同(都念jué)。
但你知道嗎?這小小的玉器背后,卻蘊含著古人截然相反的情感表達:一個象征決絕,一個代表圓滿。
今天,就讓J先生穿越時空,帶大家解讀這些千年玉器背后的密碼。
玉玦:一件玉器,兩種版本
玉玦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玉器種類之一,經清末學者吳大澂考證,玦為“如環而缺”的玉器,隨后考古學界便沿用了這種叫法。其形狀與玉環相似,典型特征為環形有缺口。
虺形玦 婦好墓出土
玉環是一個中心孔徑與邊寬大小相等的封閉式的玉器,完整無缺。
公元前5-3世紀 戰國時期 瑪瑙玉環 (一組九件)
(相關閱讀鏈接:玉璧、玉瑗、玉環、玉玦,其中一個竟然表示絕交?千萬別送錯了!)
但玉玦因刻意留出的缺口,有著“斷絕”之意。玉玦整體呈"C"形,斷面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
《廣韻》中是這么描述它的:"佩如環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賜環則返,賜玦則絕"。
翻譯過來就是,當君主賜給被流放的臣子玉玦時,意味著臣子不能回來,因為“玦”與“絕”同音;而當君主賜給臣子玉環時,則表示臣子可以回來,因為“環”與“還”同音。
明 紅沁玉玦
《荀子?大略》中亦有記載:“絕人以玦,還人以環”,意思是,如果想要和某人斷絕關系,就贈送玉玦;如果想和對方和好如初,就贈送玉環。
最初的玦,其實是作為配飾而誕生的。
看過我們文章的小伙伴應該有印象:
J先生曾在文章:戴耳飾只是為了美?其實還有這些用處!探秘耳飾千年發展史 中提到過,早在新石器時期,玉玦就以耳飾的形式出現。
興隆洼遺址135號墓出土的玉玦
考古發現最早的玉玦出自內蒙古興隆洼遺址,距今約8000年。這些遠古玉玦通常直徑2-5厘米,恰好適合佩戴在耳垂上,而且造型極為豐富,包括獸形、圓管、扁體形、凸形等。
左:圓形玉玦 中:凸紐玉玦 右:獸形玉玦
到了商周時期,玉玦逐漸演變為佩飾,常與其他玉器組合使用。春秋戰國時,玉玦被賦予特殊的象征意義,成為重要的禮儀用玉。
西周晚期 虺紋玉玨
時至漢代,玉玦又成為喪葬用玉,象征著生者與死者的永訣。
一直到明清,玉玦都是十分流行的佩飾。
明 弦紋玉玦
除了“斷絕”之外,玉玦還被用來表示君子能決斷。《莊子》里有記載:“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斷。”
這句話的含義是,如果君子能夠在某些需要做決定的事情面前,果斷的做出決定,當機立斷,才擁有資格佩戴玉玦。
當初項羽為劉邦設下鴻門宴時,范增曾多次示意項羽,“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讓他下定決心斬草除根,項羽不忍,因此劉邦才能借故逃脫。
為啥一種玉器有兩層意思呢?這其實和“玦”的另一個版本有關。
在2001年山東青島出土的西漢墓中,清理出土了鏤雕螭虎“韘形佩”玉器一件,同時在棺內發現一片木質遣冊,詳細記錄了棺內的隨葬品名與數量。排除了其他玉器,木牘背面第五行首書“玉決一”,指的就是這件韘形佩。
這個器形在漢代墓葬和文獻中頻頻出現,本為玉質的弓射護具。
從玦字的組合也可以看出,左邊為玉,代表材質,右邊為夬,指鉤弦用的扳指。《集韻?屑韻》中釋義:“夬,所以闿弦者。通作決”。
龍鳳紋玉韘形佩 新莽時期
玦作為玉質的弓射護指,一度流行,但戰國中期后,相對實用且易于普及的皮質的“韘”逐漸成為實用型護指,“玦”則成為玦類佩飾的專有名謂。
射手引弓撒放,需要當機立斷的氣魄,從護指演變而來的佩玉玦,自然也就有了行事果斷、決斷的寓意。
玉玨:雙玉相合,寓意圓滿
相較于玉玦,玉玨的實物資料要少得多。
《說文解字》中解釋:"玨,二玉相合為一玨。"
兩塊玉相合在一起才能被稱之為玨,也被稱為“玉中之王”,很多家長給孩子取名時都會有個“玨”字,包含了對孩子的美好期盼。
由于缺乏明確的考古實證,學界對玉玨的具體形制存在不同見解。
主流觀點認為可能是兩件玉玦成對使用,或是可以拼合的雙聯玉器。從“玨”字甲骨文及小篆的書寫邏輯來看:玉玨也有可能為兩串玉飾的組合。
王國維的《說玨朋》中有寫到:"殷時,玉與貝皆貨幣也……其用為貨幣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貝玉,于玉則謂之玨,于貝則謂之朋。”
意思是,早先貝和玉都是貨幣和佩戴物,用的都是小玉或者小貝,系在一起的玉叫做“玨”,系在一起的貝稱作“朋”。
其中的“玨”字也就是如今的“玨”字。而觀察二者的字形,的確能發現相似之處:玨的甲骨文字形就是兩串串好的玉,朋的甲骨文和金文就是兩串串好的貝殼。
南越王墓出土
古代的玉佩并不像我們現在通常只佩戴一塊玉,而是多塊玉的組合。行走間,佩玉中的兩串玉飾相互撞擊,發出清脆的聲音,環佩鏘鳴。
琵琶琴瑟這幾種樂器都從珡字部,形態和玨的篆體字如出一轍,似乎也可印證玨的形態為兩串玉飾,可發美聲。
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J先生發現網絡上有一種論調稱:環形有缺的玉玦成對出現時稱“玨”,為耳飾,單只稱“玦”,為配飾。
但經反復查證,并沒有成熟的考古文獻,也沒有直接史料可以證實這種論調。相反,在文獻中的“玨”并未作為耳飾出現,更多為佩玉禮玉、度量單位。
《太平廣記》中,“翁伯以禮玉十玨以授仙童。”
《左傳·莊公十八年》亦有記載,“虢公、晉侯朝王,王饗醴,命之宥,皆賜玉五瑴。”
推測這種論調是因為“玦”和“玨”同音,“玨”又有“二玉相合”的說法,所以有人將成雙成對的玉玦耳飾,就附會為“玉玨”。
當然,本文行文倉促,尚未考證所有可考資料,這種推斷只做為個人觀點,如有疑義,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溝通交流。
“決”與“合”的哲學
從新石器時代到現代社會,玉器始終如一地承載著中國人最深沉的情感寄托。這些溫潤的玉石不僅是裝飾品,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
正如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所言:"在中國古代,玉器是人與神靈溝通的媒介,是社會等級的象征,更是道德觀念的物化體現。"
深入理解玉玨與玉玦的區別,實則是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一把金鑰匙。
J先生說:
每一件古玉都是時光的見證者。
當我們駐足博物館,凝視這些穿越千年的玉玦與玉玨時,仿佛能聽見古人在訴說關于決斷與圓滿的人生智慧。
你還了解哪些傳統玉器,知道關于它們的冷知識呢?不妨在評論區分享一下
推薦閱讀:
真·重口味!活蟲當鉆、眼淚裝瓶......老祖宗的珠寶,野到不敢看
拿破侖傾盡國庫打造的藍寶石冠冕,為何成了瑞典王室的傳家寶?!
瑪麗皇后粉鉆PK亞洲藍佳人!誰是佳士得紐約終極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