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會的“杭州良渚日”即將到來
一本圖錄,一場講座,一個展覽
在良渚博物院,回憶那場集結
9省21館175件/組重磅文物的
兩漢玉器大展——“宜子孫——漢代玉器集萃”
更有羅馬古城圖片展等你來探訪
圖錄
《宜子孫——漢代玉器集萃》
圖錄內頁
“宜子孫——漢代玉器集萃”展覽于2024年12月19日至2025年3月30日在良渚博物院展出。經過半年的編輯與整理,《宜子孫——漢代玉器集萃》圖錄終于正式出版,與觀眾見面,同時在“杭州良渚日”期間,良渚博物院多功能廳舉辦新書發布會。
圖錄內頁
將為大家再現兩漢從中央到邊陲的玉器盛況和璀璨!
圖錄內頁合集
從藏品到編排設計,從視覺效果到學術體現,《宜子孫:漢代玉器集萃》圖錄將以更多樣的視角、更清晰的局部,更全面的器物材質、工藝、造型及紋樣反映,彌補因展示空間條件的限制無法看到、看清、看夠的遺憾!
光不殊別
漢代五色玉、隨侯珠與璆琳
新書發布會結束后,還邀請到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周繁文帶來有關漢代類玉材料的專題講座——《光不殊別:漢代五色玉、隨侯珠與璆琳》,誠邀大家參加!
講座簡介
漢代社會普遍崇玉,成就中國古代玉文化的一個巔峰。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提及當時存在以人工材料制作的“五色玉”和“隨侯珠”,在外觀上與天然的“璆琳”(也即真玉、真珠)相差無幾。
在漢代,天然玉器和珍珠價值不菲,時人是否刻意以五色玉和隨侯珠替代真玉真珠?青島土山屯147號漢墓的“遣策”中明文記述“玉席”“玉枕”和“玉溫明”,墓內卻只出有琉璃席、鑲嵌琉璃飾件的枕和溫明。玉和琉璃之間,是刻意的替代,還是無意的混淆?——這些問題,需要在仿玉、仿珠產業的研究中尋找答案。
戰國中期起,以湖南為中心的南方地區率先以玻璃、滑石等材質仿制玉器。仿玉玻璃器能達到幾可亂真的效果,屬于“高仿”系列。滑石仿品則在視覺效果上與玉器差異甚大,實質屬于明器化的仿制玉器。至漢代,仿珠、仿玉主要流行于廣東、廣西和湖南。匠人通過調整成分與脫玻化工藝,刻意追求玉質的溫潤光澤與乳濁感,使玻璃器在視覺上無限逼近真玉。
但仿品與真玉的社會層級、使用場景是否相同?產業鏈如何運作?對仿珠玉產業的認識,將提供理解漢代的玉文化、玉器產業和中國本土玻璃工藝的另一種視角。
主講人簡介
周繁文,現為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博物館副館長、大型考古紀錄片《何以中國》總撰稿人。主要從事戰國秦漢考古、古羅馬考古的教學與科研,涉及秦漢時期亞歐大陸的城市考古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等領域,代表作有《長安城與羅馬城:東西方文明都城模式的比較研究》《羅馬:永恒之城早期的空間結構》等。
講座主題:
光不殊別:漢代五色玉、隨侯珠與璆琳
主講人:
周繁文,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中山大學博物館副館長、大型考古紀錄片《何以中國》總撰稿人
新書發布會于講座時間及地點:
2025年7月8日(周二)9:30-12:00
活動地點:
良渚博物院多功能廳
招募人數:
限60人(16歲以上人員可報名)
尋跡羅馬
磚石上的文明史詩圖片展
展覽簡介
穿越千年的時光塵埃,我們與羅馬的相遇,往往始于那些沉默卻雄辯的磚石。《尋跡 羅馬:磚石上的文明史詩》圖片展,誠邀您開啟一場跨時空對話,共同解讀這部鐫刻在永恒材料上的輝煌篇章。
本次圖片展將展出羅馬古城留存較完整的建筑和遺跡29處,共計32張攝影作品。我們邀請您在良渚博物院櫻花庭院通過定格在畫面中的磚石與光影,一同在羅馬的磚石之上,追尋文明的足跡,感受歷史的溫度,共同見證人 類文明的輝煌與永恒。
sdfd
展覽主題:
“尋跡羅馬:磚石上的文明史詩”圖片展
展覽時間及地點:
7月5日-7月31日 良渚博物院櫻花庭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