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周六
不妨喝杯茶,好好休息一下
紫砂茶壺因
“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成為泡茶首選之上品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把
集實用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紫砂壺
“大彬仿古”款蓮子紫砂陶壺
給足喝茶的儀式感
這是一把形如蓮子的紫砂壺
壺為紫泥所制
胎中均勻摻有砂礫
因此表面呈現若隱若現的顆粒
“銀沙閃點”“珠粒隱隱”
有著類似梨皮的特殊效果
整把壺直流細短,曲柄如耳
蓋為圓紐,紐中有一小孔
作通氣之用
否則蓋內產生氣壓,不好揭蓋
茶水也難以倒出
整把紫砂壺子母口蓋
嚴絲合縫,渾然一體
凸顯了優秀的制作工藝
最吸睛的是壺腹陰刻的銘文
“石鼎屯文火,云籖品惠泉”
描繪出文人高士晤對品茗
烹茶共話、讀書修道的超然境界
“茶附”下陰刻“坎卦”六邊形小章
既是水的象征
又與銘文相映成趣
更添仙逸之氣
制壺大師的滿意之作
這把壺的制作者是誰?
壺腹銘文“大彬仿古”
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時大彬畫像。
時大彬是明代中晚期
宜興紫砂壺藝術成熟的標志性人物
他出生紫砂世家
于萬歷年間名噪一時
△明萬歷·宜興時大彬制紫砂壺,故宮博物院藏。
時大彬制壺
既博采眾家之長
又在泥料配制、成型技法
器型設計等方面皆有創新
既做仿古壺亦做創新壺
因此在眾多陶匠中卓然超群
△明·大彬款圓腰式提梁紫砂壺,延安博物館藏。
他做的壺有一個鮮明特點
在紫砂中摻雜粗顆粒
讓茶壺在溫潤之外更顯樸實無華
這種泥料配比在燒制時
對火候的要求相當嚴格
再加上時大彬追求完美
成品稍有瑕疵即刻銷毀
因此大彬壺的成品率很低
再加上官儒的推崇
導致大彬壺身價頗高,千金難得
△明·“大彬”款六方紫砂壺,底部正中刻“大彬”直行楷書款,揚州博物館藏。
大彬壺真品多在壺底銘款
而此壺的銘款卻在壺身正面
專家認為
這證明時大彬對這件作品相當滿意
也間接證明這把壺的完美
既彰顯了他復古的文人藝術趣味
也是晚明崇古的時代風尚在陶藝行業的體現
“廢團改散” 明代這樣喝茶
明朝初年
朱元璋下令“廢團改散”
鼓勵民間飲用散茶
推動了飲茶方式的改變
千年茶事,至此化繁為簡
△明代張源《茶錄》記載的泡茶步驟。
約嘉靖時
砂壺作為茶具于江浙一帶興起
紫砂茶壺因
“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
成為首選之上品
△明·“時大彬制”款紫砂壺和壺中散茶,福建省漳浦縣盧維禎墓出土,漳浦縣博物館藏。
與“大彬仿古”款蓮子紫砂陶壺
出土于同一個窖藏的
還有三百余件青花瓷器
包括碗、杯、盞等
體現了明代中晚期
砂壺和瓷甌組合茶事的風氣
△明·青花瓷杯,綿陽市博物館藏。
這批器物上大多有使用痕跡
表明它們經常被使用
這把“大彬仿古”款蓮子紫砂陶壺
當屬主人以茶會友或作文物賞玩之用
△明·白瓷杯,杯中四字為“玉堂佳器”,綿陽市博物館藏。
都說生活就是
“柴米油鹽醬醋茶”
今天,不妨拿出你心愛的壺和茶葉
在馥郁的茶香中
品味生活的美好
監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畢磊 文案丨邵希煒 視覺丨林琦 技術丨湯沛 審校丨左中明 趙軍慧 統籌丨劉瑩 田昊原 特別鳴謝丨綿陽市博物館 總臺四川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