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字青主(一作青竹),號朱衣道人、公之它等,山西太原陽曲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詩人,被梁啟超列為“清初六大師”之一。其學識淵博,藝術造詣多元,以“寧拙毋巧”的美學理念和強烈的民族氣節著稱。康熙年間拒應博學鴻詞科,以死抗命,終被放歸。 反清復明立場鮮明,其氣節與儒家思想結合,成為北方遺民精神領袖。
篆、隸、真、行、草皆擅,尤以草書為最,筆力雄奇恣肆,代表作如《哭子詩》《七絕詩軸》。早年臨鐘繇、二王,后宗顏真卿,融合章草與唐宋名家,形成“生拙真率”風格。 “四寧四毋”理論 提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顛覆傳統審美,強調自然與人格表達。 理論受道家思想影響,主張“字如其人”,將品德修養視為藝術根本。倡導先秦漢魏書法,推動帖學向碑學轉型,被譽為“17世紀碑學開山鼻祖”。
山水、梅蘭竹石皆精,被列為“逸品”,風格簡淡高古。 醫學創新 結合臨床實踐與哲學思維,注重辯證施治,醫著體現人文關懷。他的書法被時人推崇,與王鐸并稱狂草雙峰,但批判趙孟頫“巧媚”書風。 他批判儒學獨尊,主張子學研究,影響清代學術。傅山以“狂野”的藝術靈魂和深厚的學術根基,成為明清之際的文化符號,其多維成就至今為學界所重。
傅山楷書以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告身帖》為宗,筆法厚重凝練,橫畫重按圓收,撇捺含蓄內斂,強調筆畫的內在力度而非外在形態。 結體自然率真,常呈現“支離”之態,如《小楷千字文》中字形欹側卻氣韻連貫,體現“不事安排”的審美追求。雖以狂草聞名,但其小楷如《金剛經》《逍遙游》卻精致醇雅,筆筆精到,中鋒行筆間兼具靈動飄逸與禪意 。
其書風與遺民氣節緊密結合,提出“作字先作人”,成為后世文人書法的精神典范。 他的作品中小楷的細膩與大字楷書的雄渾,展現了書法藝術中“矛盾統一”的美學張力,成為明末清初書壇的獨特存在,對后世碑帖融合的書法實踐具有深遠啟示。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