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解放戰爭中,一野和二野曾發生了一場烏龍內戰,雙方部隊打了整整一個晚上。那么這場戰斗是什么時間,發生在哪里的呢?雙方為何會大打出手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1949年底,一野、二野和四野的部分部隊一起發起了大西南戰役。自解放戰爭打響以來,這是二野首次與一野并肩作戰。
當時,西南一帶的國民黨軍隊雖仍有數十萬人,但大多是經過我軍多次沉重打擊的殘兵敗將,士氣低落,戰斗力大打折扣。所以,大西南戰役一打響,我軍便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很少遭遇激烈的抵抗,重慶、成都等地先后被解放。
1950年初,為徹底肅清殘敵,拔掉國民黨西南的中心西昌,在陳賡將軍的指揮下,二野第14軍、15軍和一野第62軍一起,發起了西昌戰役。這也是國共雙方在大陸的最后一戰。
這場戰役進行得頗為順利,胡宗南的許多部隊一觸即潰。然而,就在這場看似難度不大的戰役中,一野和二野卻意外地爆發了一場烏龍“內戰”,這也是解放戰爭期間我軍唯一一次這樣的“烏龍”事件。
當時,西昌戰役已接近尾聲,戰場上到處都是國民黨潰兵。為了實現殲滅戰,參戰的一野和二野部隊都對逃敵緊追不舍。二野所屬的15軍44師132團一路追擊敵人,天黑之后,抵達冕山鎮宿營。
半夜時分,同樣在追擊逃敵的一野62軍184師552團也來到了冕山鎮。夜色籠罩下,132團的哨兵難以分辨敵我,急忙大聲詢問口令。
552團的尖兵不清楚口令,有人趕忙向后跑去,詢問走在后面的指導員。132團的哨兵見對方答不上口令,誤以為是敵軍,毫不猶豫地開槍射擊,552團的一名尖兵應聲倒地。
552團尖兵連的其他人見狀,立即開槍還擊,朝城墻上面猛烈射擊,這場烏龍戰就此打響。552團先后組織了三次攻城,雙方打得難解難分,甚至還展開了肉搏戰。
戰斗持續了一段時間后,132團的指戰員漸漸察覺出不對勁。對手戰術運用嫻熟,而且絲毫不懼怕夜戰,無論從哪一點來看,都不像是胡宗南手下那些潰不成軍的殘兵敗將。意識到可能出了問題的132團指揮員,立刻讓人喊話,并報出了自己部隊的番號。對方很快停火并給出了回應,雙方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場誤會。
好在雙方在追擊殘敵時都進行了輕裝,沒有攜帶重武器,否則后果真是不堪設想。但即便如此,這次烏龍事件還是造成了17人犧牲,200多人負傷。
那么,這場烏龍“內戰”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兩軍會師地點臨時變動,不期而遇。按照陳賡將軍的部署,第184師從四川樂山地區出發,由北向南進攻;第44師從曲靖地區出發,由南向北進攻,最后會師西昌。結果44師推進速度較快,最終在西昌北邊60多公里的冕山鎮相遇,雙方都沒有做好思想準備,也未及時取得聯系。
第二,深夜遭遇,視線受阻,難以分辨敵我。據參戰士兵回憶,二野的132團是天黑后進入冕山鎮宿營的,而552團尖兵大約夜里12點才抵達冕山城東門,天黑視線不佳,導致未能及時發現是友軍。
第三,兩股逃敵在南北部隊夾擊下會合,改變逃跑方向,從側面溜走。敵第335師及第69軍殘部從北向南逃至冕山鎮,與從西昌由南向北逃跑的敵人會合后,由于南有第132團的追擊,北有第552團的追擊,無路可逃,只好向東逃遁。因此正在追擊敵人的132團和552團,都以為是追上了敵人,這才發生了交火。
眾多因素的巧合,最終導致了這場烏龍戰的發生。后來,那17名犧牲的戰士被合葬在了涼山喜德縣的烈士墓,他們的英勇事跡將永遠被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