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上個月茅臺酒廠召開股東大會時的一幕,董事長張德芹坐在中間,向股東代表介紹酒廠未來的規劃。這本來沒什么特別之處,畢竟企業經營者和股東吃吃飯、聊聊天,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兒。
但有眼尖的網友發現,茅臺請客吃飯,竟然沒喝茅臺酒!取而代之的是每人一瓶藍莓汁。
在當時,這事兒還引起了一陣熱議,解釋無外乎茅臺要“多元化經營”“給新品打廣告”“宣揚正確飲酒觀”等幾種。
可能誰也沒想到,酒宴上消失的茅臺代表的居然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什么時代?
權力賦能品牌的時代。
茅臺為什么這么貴?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就在今天,曾被炒到3000元一瓶的飛天茅臺,正式跌破了1800元,散裝報1780元,原箱報1830元。
中小經銷商風聲鶴唳,紛紛拋貨自救。一位小經銷商表示,自己進貨價在2100元左右,昨天以1840元出了40瓶,“不賣不行呀,已經跌了十幾天了,沒人知道底在哪兒,現在出虧得還少點。”
但也有堅決不拋的,認為這只是一時的波動,長期看還是回歸到2000元以上的高點。不少經銷商在傳:茅臺酒廠已經開會了,準備在7月份減產,以穩定價格。
甚至兩天前,有個經銷商公開喊話:1800元是茅臺的底,不可能破——沒想到打臉來得如此之快,今天就破了。
茅臺價格“跳水”的直接原因是本月初開始實施的禁酒令,各地執行力度之嚴超出大部分人的預期,以至于這次的禁酒令被稱作“史上最嚴禁酒令”。
官方報道稱,雖然公款吃喝基本絕跡,但“端起酒杯好辦事”的錯誤思想并未絕跡,有些人公務活動時不敢喝,個人聚會上喝得面紅耳赤;午餐時不敢頂風喝,就在晚餐、夜宵時“補上”。
所以,“史上最嚴禁酒令”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升級:范圍從午餐擴大到所有工作時間,品類從高檔酒水擴大到所有含酒精的飲料。
不僅如此,各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加碼:重慶是抓到喝酒就處分;北京違規會連帶追責;貴州更直接開放舉報熱線……
簡直刀刀砍在了茅臺的大動脈上。
其實,這不也是茅臺第一次“被砍”了。早在2013年,限制“三公消費”時,它就被“砍”過一次。
要知道,在此之前,據“巨浪財經”報道,茅臺60%的營收來自政務團購,失去如此大的一塊收入,對茅臺酒廠造成的沖擊可想而知。
面對危機,茅臺酒廠率先提出向“商務用酒、百姓用酒”轉型的思路。效果是明顯的,2015年后,茅臺酒便開始止跌回穩,2018年后,更是節節攀升,成了“理財產品”。
企業家出門辦事,汽車后備箱放兩箱茅臺,幾乎成了標配。
其中的原因也不難理解,表面上看政務團購從60%下降到了5%,但實際上,部分人還是該喝喝,只不過喝酒的時間、地點和買單的人變了罷了,變得更隱秘了。
商務宴請、企業公關、以及通過特定渠道流入的“人情酒”“辦事酒”,成為了承接這部分需求的蓄水池。 企業家后備箱里的茅臺,本質上仍是“權力潤滑劑”的變種,維系著品牌與利益交換的紐帶。
茅臺酒這種與權力、財富綁定的品牌形象,一方面推高了酒價和股價,另一方面也離老百姓日常消費越來越遠,以至于坊間流傳著“買茅臺的人不會喝,喝茅臺人不會買的”說法。
對于這些亂象,茅臺酒廠豈能不知?董事長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呼吁“讓茅臺酒回歸本質,回歸百姓”,但這類聲音很快被一輪又一輪市場的炒作所淹沒,直至這次“史上最嚴禁酒令”的出臺,算是徹底斬斷了隱秘的紐帶。
個人覺得,一款酒的成功與否,不是看喝這酒的人身份有多高,而要看能不能讓更多人喝到,提高普通人的生活品質。如果一味地束之高閣,變成理財產品或成為某類人的專享,就失去了白酒真正的意義。
人類釀造白酒的初衷難道不是讓人們在枯燥的生活之余,獲得片刻精神上的放松?讓人們在聚會時,開懷暢飲,創造快樂的氛圍?
所以,從長遠來看,茅臺酒價格“跌跌不休”并不是壞事,這個過程只是去除附著在茅臺身上的權力標簽、財富價值,推動其回歸到白酒的本質。
未來茅臺酒的成功與否,將不再由一小撮人說了算,而是用能不能在老百姓的婚禮、升學宴、壽宴上看到來衡量。
這不僅是一款名酒的回歸之路,或許也將成為中國高端消費品剝離“特殊符號”,重塑健康市場生態的一個標志性開端。
作者:95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