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當地時間6月24日,多家媒體稱伊朗與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雙方官方暫未正式官宣。這場持續12天的沖突,在特朗普的“斡旋”下走向停火節點,背后暗藏哪些博弈?
據媒體披露,停火方案由特朗普提出,核心條款顯失平等:伊朗需先停火12小時,期間以色列與美軍可自由行動;待伊朗“表現達標”,以方才啟動停火,24小時后達成全面協議。
這種“單方向先讓步”的模式,讓伊朗陷入被動。若12小時內美以以“伊朗仍有威脅”為由繼續攻擊,伊方全無反制手段。例如,以色列此前聲稱追蹤到伊朗“400公斤豐度60%的濃縮鈾”,隨時可作為重啟戰端的借口。
以色列總理(資料圖)
從流程看,停火主導權完全掌握在美以手中。伊朗只能通過先停火表達“善意”,卻無法約束對方行動——這更像是美以給伊朗設下的“時間陷阱”,而非平等的協議。
回顧沖突歷程,特朗普的表態充滿矛盾:
1. 最初稱與伊朗談判,卻在預定談判前一天縱容以色列發動襲擊;
2. 多次宣稱“斡旋停火”,并給伊朗“兩周時間”,次日美軍就炸毀伊朗核設施;
3. 23日還放言“顛覆伊朗政權”,24日突然拋出停火方案。
這種反復無常的操作,讓伊朗難以信任。更何況,以色列近期被曝防空彈藥不足,急需停火補充裝備——這很難不讓人懷疑,停火協議是否為美以爭取戰備時間的“緩兵之計”。
23日,伊朗對美軍烏代德基地發動導彈襲擊,卻提前通知美方襲擊時間與目標。該基地駐有1萬名美軍,距伊朗咫尺之遙,卻在襲擊前已“人去樓空”。
數據顯示,伊朗發射14枚導彈,13枚被卡塔爾防空系統攔截,僅1枚落入基地且無任何傷亡。特朗普直言“伊方回應軟弱,幾乎無破壞”,更印證此次襲擊更像“象征性報復”。
伊朗國營媒體強調“導彈數量與美軍轟炸核設施的炸彈數相同”,試圖營造“對等反擊”的姿態。但實際效果是:對內安撫民眾,對外展示“有所行動”,本質是為停火找臺階下。
白宮(資料圖)
以色列的核心訴求實現:
暗殺9名伊朗核科學家,摧毀福爾道、納坦茲等核設施,實質削弱伊朗核能力;
借沖突轉移國際視線,讓加沙問題淡出輿論焦點;
以軍雖遭導彈反擊,但戰略目標“重創伊朗核項目”已接近完成。
美國的多重收益:
美軍戰機無傷亡襲擊伊朗核設施,展示軍事霸權;
三個航母打擊群與7架B2轟炸機部署中東,秀肌肉威懾地區勢力;
特朗普借沖突轉移國內矛盾,加州暴亂等議題被暫時擱置;
強化對以色列的“保護者”形象,鞏固中東戰略支點。
軍事與核能力受挫:核設施被毀、科學家遇刺,核計劃至少停滯數年;面對美以空襲,伊朗只能被動反擊,防空體系漏洞暴露。
地區影響力暴跌:曾主導的“抵抗之弧”(哈馬斯、真主黨等)接連受創,敘利亞局勢也因伊朗自顧不暇而更趨被動。也門胡塞武裝的反美行動,如今在國際視野中甚至比伊朗更具“存在感”。
國際與國內壓力劇增:長期受制裁的經濟本就脆弱,戰爭消耗令民生雪上加霜。盡管街頭有民眾慶祝“襲擊美軍基地”,但實質是對政府無奈的附和——畢竟,在美以絕對軍事優勢下,伊朗缺乏持續對抗的資本。
此次停火并非沖突終結,而是各方力量暫時妥協的結果。對美國而言,在未徹底瓦解伊朗核能力前,保持“打打停停”的壓力更符合戰略利益;以色列則需鞏固現有戰果,避免陷入消耗戰。
伊朗最高領袖(資料圖)
伊朗接受停火,實屬權衡利弊后的無奈選擇:繼續戰,必遭更猛烈打擊;停火,至少能為自己爭取喘息空間。但代價是:默認美以的軍事勝利,且未來談判籌碼進一步流失。
國際社會對停火的態度分化:歐洲國家呼吁“永久停火”,阿拉伯國家則觀望美伊后續動作。而中國等國強調“通過對話解決爭端”,但在美以強勢主導下,和平進程仍充滿變數。
當伊朗宣布接受停火方案,中東大地暫時沉寂。但特朗普的反復、以色列的軍事野心、伊朗的復仇情緒,都為未來埋下隱患。這場看似“塵埃落定”的沖突,或許只是美伊、以伊長期對抗的一個逗號——畢竟,在利益至上的中東棋局里,沒有永遠的停火,只有永遠的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