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美國終止了針對中國低價值小包裹的免稅政策,一道看似技術性的貿易壁壘,卻像地震一樣,撼動了整個中美跨境電商的基本盤。
首當其沖的是依賴“小包直郵”的平臺SHEIN和Temu,曾經風光無限的“零關稅紅利”一夕告別,訂單斷崖式下跌,賣家直呼“一天零單從未見過”。
突如其來的政策巨變,正逼迫平臺和商家加速調整,重新書寫一套“后免稅時代”的生存劇本。
過去幾年,小額包裹免稅政策相當于一張通行證,讓數以億計的中國小商品無需關稅,直達美國消費者手中。它成就了SHEIN和Temu的崛起,也讓無數中小賣家搭上順風車,享受低成本、低門檻帶來的高利潤。
然而,市場規則瞬間改寫了。
數據顯示,政策終止后一周內,Temu在美銷售額下降超過25%,甚至連SHEIN這種“老玩家”也一度被拖慢了腳步。
但市場從不等待彷徨的人。賣家和平臺的反應很快,先是“分散風險”,迅速調轉船頭,把歐洲、東南亞當成新的主戰場。
英國、法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這些過去略顯邊緣的市場如今成了香餑餑。廣告預算跟著流量走,一些原本依賴美國市場的賣家,如今靠著歐洲市場實現了“單量翻番”,收入不降反增。
同時,在“美國這關還得守”的共識下,平臺也在變招。SHEIN上新了POP模式,Temu搞出了所謂的Y2直發體系,意圖在全托管和自主運營之間搭建一座過渡橋梁。表面上是賣家“自擔物流”,其實背后依然有平臺在托底。
比如給物流補貼、提升報報價空間,讓商家“自負盈虧”看起來并不那么可怕。反而因為定價更靈活,不用再忍受平臺的壓價機制,有些賣家發現,利潤率竟然上去了。
但這些調整也暴露出另一個現實:免稅政策其實是一種制度性套利,一旦“套利窗口”被關閉,就必須面對真正的成本、規則和效率。
誰能快速適應變化,建立新的供應鏈節奏和價格邏輯,誰就能留在牌桌上。否則,可能只能黯然退出。
與此同時,放眼全球,中國小額包裹的出口總量依然在增長。這說明跨境電商的整體活力尚在,只是格局正在被重新洗牌。
美國市場仍然重要,但早已不是唯一的支點。
平臺和賣家要活得長久,不能只靠一個政策紅利撐起生意,更不能指望永遠有“免稅特權”護航。真正決定成敗的,是全球布局的能力、產品競爭力,還有對變化節奏的感知和應對。
做跨境生意,光靠風口不夠,還得有撐過風停之后的底氣和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