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那些根深蒂固的傳奇相反,諾曼底登陸并不是一場殘酷的浴血之戰,但只有一個例外:登陸奧馬哈海灘。
《二戰信息圖·諾曼底登陸》
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關于二戰,有太多電影為我們講述了各不相同的故事,但要論最經典,還得是它——
《拯救大兵瑞恩》。
特別是電影開場26分鐘的戰爭戲,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太殘酷、太震撼。
而電影的背景,正好是人類戰爭史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
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這本「未讀·思想家」新書《二戰信息圖·諾曼底登陸》聊一聊,為什么它是戰爭史上永遠的經典。
[法] 奧利維爾·維沃爾卡|著
[法] 西里亞克·阿拉德|繪
李戀晨|譯
未讀·思想家|出品
01
一戰成名的諾曼底,是什么來頭?
《拯救大兵瑞恩》開場的登陸戰,不僅是影片最重要的片段之一,也是二戰的重中之重。
26分鐘的劇情,花了劇組27天。
在現實中,這一計劃前前后后光是籌(吵)備(架),就用了兩年多。
1943年,蘇聯紅軍的死守讓德國人吃盡苦頭,英美聯軍也從北非和意大利登陸,重創軸心國。
盟軍終于從兩年前被動挨打的頹勢中站起來了!(勉強)
但是,歐洲戰局依然十分難解。
一方面,英美聯軍從南向北進攻,馬上就要遇到高山阻攔,難度與日俱增;
另一方面,東部的蘇聯紅軍完全是用人肉硬扛,傷亡慘重。
早在1941年,蘇聯就要求英美聯軍從歐洲西部開辟第二戰場,分擔東線壓力。直到1943年,三位大佬才達成共識,著手登陸計劃。
德黑蘭會議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蘭召開,丘吉爾在照片中滿面愁容。
那么,為什么要選擇諾曼底呢?
諾曼底位于法國西北部沿海,與英國相隔一百多公里,而且是深水港。
同為備選之一的加來地區距離更近,只有38公里,但有重兵把守,很難輕易攻下。
選擇自然條件相對惡劣、但防御薄弱的路線,是否能出其不意,打德國人一個措手不及?
為了實現這場人類歷史最大規模的登陸計劃,盟軍需動員4266艘艦船。
同時,政府和軍方負責人采取了一切能夠采取的措施,比如強制推行工廠標準化生產、提供豐厚的福利待遇、推遲“鐵砧行動”,甚至取消了原針對安達曼群島的“海盜行動”……
為了多爭取一個月的生產時間,艾森豪威爾還將登陸日從5月1日推遲到了6月1日。
丘吉爾諷刺道:“像英國和美國這樣兩個龐大帝國的計劃竟然會因為缺少一兩百艘的特殊船只而無法推進或推遲?歷史永遠都不會理解這件事。”
在1944年5月底,英美盟軍湊齊了登陸行動所需的全部裝備。
箭在弦上,終于要發了。
02
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的“血腥奧馬哈”
諾曼底登陸戰役一共有五個主要的登陸地點,《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發生地,是其中戰況最血腥、最慘烈的——奧馬哈海灘。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米勒上尉是登陸日登陸的士兵中僅存的10%的老兵之一,他面對奧馬哈海灘說出“好一番景象”時,深邃的眼神好似一面映出慘狀的鏡子。
漢克斯形容他在未知狀態下看到的奧馬哈海灘:“空氣已經變成血染的粉色,槍炮聲震耳欲聾,斷肢殘體墜落。”
電影中士兵的狀態,即是當時最真實的反映。
那時候,英美聯軍在五個海灘部署了五個師的兵力,戰線綿延大約80公里。
但登陸日期和具體時間還遲遲確定不下來,因為每部軍群都有不一樣的行動要求!
海軍要求海灘上的地表風速小于每小時8~12英里;空中部隊要求戰斗機的高度不低于1000英尺;空降部隊要求的風速極低,并且為了確保夜空的亮度,空降當日至少應該是弦月……
士兵們在5月30日登船,天氣卻開始惡化,每個人都在煎熬中等待:
“我們覺得很冷,我不知道這寒冷究竟源自外界,還是我們的內心。我們已經在登陸艦上待了三天,恐懼會以不同的方式侵蝕我們,到最后我們已經麻木了,也不再花心思去克服恐懼了。”
終于,氣象學家斯塔格上校注意到,6月5日會出現一個短暫的平靜期!
然而,當天的風速高達15節,動輒掀起1~2米高的海浪。
在風暴的折磨下,負責登陸奧馬哈海灘的部隊從凌晨4點15分開始轉運。
更糟糕的是,后勤部門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們給士兵們準備了豐盛的早餐,還配了朗姆酒,很多本就暈船的士兵開始惡心嘔吐。
對前往猶他海灘的美國士兵來說倒還好,因為那里沒有太多的戰斗,前往奧馬哈海灘的士兵就慘了。
由于天氣不佳,且飛行員缺乏經驗,美國出動的329架重型轟炸機對敵軍幾乎沒有造成任何破壞;隨后的美國海軍和32輛兩棲謝爾曼坦克也都沒有完成任務!
在這種情況下,幾乎孤立無援的登陸行動演變成了一場災難。
計劃登陸的16支部隊里,12支迷失了方向,海浪把船推向了更靠東的地方。
由于缺乏引導,船只能隨意停靠,有的甚至因為舵手慌亂棄船而被迫拋錨。
敵軍的子彈如暴雨般傾瀉,士兵們紛紛跳入水中,徒步前進……
雖然奧馬哈海灘的登陸行動以勝利結尾,但這場戰斗的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3000人死亡、受傷或失蹤,巨大的損失為凱旋也蒙上了陰影,不怪世人稱它為“血腥奧馬哈”。
03
80年后,當我們重走這段歷史
《拯救大兵瑞恩》之所以偉大,我想正是因為它用全新的方式觀察戰爭,無限接近從之前少有被觸及的、戰爭中人性的晦暗地帶。
它讓我們意識到即便在看似善惡分明的戰爭立場下,身處局中的普通士兵仍然要經歷超越身體痛苦之外的傷害。
這種體驗,讓我們在和平年代感受戰爭的殘酷。
電影讓我們為虛構角色流淚,《二戰信息圖·諾曼底登陸》則會讓你對這段歷史,有更清晰的認識。
同「未讀」的經典前作《二戰信息圖》一樣,《二戰信息圖·諾曼底登陸》也采用全景圖文紀實的方式。
通過數據化的透視、圖解戰爭元素,讓這場戰役的人力、物力、軍事武器、戰斗戰役和巨大損失都呈現得更加深入。
從戰略規劃、指揮官抉擇到士兵訓練全鏈條敘述,用短篇幅承載完整歷史,短時間內即可完成高效知識獲取。
海量數據圖表、戰役地圖、歷史影像照片,創新視覺化戰爭敘事,將讀者拉進戰場,更客觀、更真實,放大鏡式一窺諾曼底登陸的全貌。
它還會從全局視角進行解析,讓你全面了解行動展開的必要性、為什么要開辟第二戰場、以及諾曼底如何塑造現代歐洲。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沿用了大12開,260mm*300mm的超大開本,每個圖表和數據都更加清晰,看起來也更加方便,能為你呈現絕佳的視覺盛宴!
本書作者奧利維爾·維沃爾卡是法國巴黎薩克雷高等師范學院教授,曾任法國大學學院資深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集中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出版了多部著作。
在他的筆下,真正的歷史重量藏在每平方公里468具遺體的坐標里、在每艘登陸艇鋼板厚度1.27英寸的工業標準里、在這些沉默數據構建的記憶迷宮中。
透過這本書,相信每個讀者都會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有更加深刻的認知。
打開這本書,以文字的力量紀念那些平凡的英雄吧!
點擊圖片,即可下單
-本期話題-
你最喜歡的二戰電影是哪部?
留言區分享~
撰文|被二戰創傷的Houmusa
編輯|泰若克塔
封面|《拯救大兵瑞恩》
點擊在看,銘記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